反抗还是无奈,现在年轻人的“报复性熬夜”,是你吗?

文 / 中国科普博览
2019-03-20 12:17

来源:中国科普博览

每天凌晨两三点在微博立一个flag,“明天再熬夜就把手剁了”;建一个名为“12点睡觉”的微信群,倡导“在夜里12点前睡觉”……这是不是在说你?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如今不少年轻人明知熬夜危害,却依旧熬夜,还把这种熬夜叫做“报复性熬夜”,对于患“报复性熬夜”的人来说,只有晚上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

熬夜一时爽,之后就将面临这些悲催的结果: 1):影响皮肤质量。使得皮肤变得干燥,容易产生皱纹,色斑,暗疮等问题。

在我们的睡眠中会分泌各种荷尔蒙,例如成长荷尔蒙,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退黑激素等,其中在睡眠的黄金时间:晚上10点至翌日的深夜2点之间主要分泌的荷尔蒙种类是成长荷尔蒙。

成长荷尔蒙能够修复受损的细胞,促进新细胞的生成。在成长荷尔蒙所发挥的绝大作用中有一小部分起着维护肌肤质量的美容作用,因此如果我们常常熬夜,也就常常对成长荷尔蒙大量分泌的时间段产生影响,经过一段时间,表现在外观上便是肌肤质量下降,出现色斑,暗疮等肌肤问题。

2):影响免疫能力。体质变差,容易生病,容易变胖。

同样是原因1中提到的成长荷尔蒙,因为有修复受损细胞,并且促进新细胞生成的功能,也被称为“重返年轻的荷尔蒙”,如果长期熬夜,成长荷尔蒙分泌不足也影响免疫能力的下降,导致体质变差,容易生病。

同时在睡眠中,成长荷尔蒙和皮质醇有着燃烧脂肪的功效。如果长期熬夜,这两种荷尔蒙的分泌量减少,也会导致不必要的脂肪在人体内堆积,久而久之便会引起肥胖的问题。

3):导致记忆力低下,同时使情绪变得悲观。

在人体的睡眠中有2种相互关联、相互交替的不同睡眠模式:一种称为REM睡眠,又称为异相睡眠或者快波睡眠,另一种称为NO-REM睡眠,又称为慢波睡眠,其中REM睡眠又被称为身体的睡眠(NO-REM睡眠被称为大脑的睡眠)。

在REM睡眠中,我们进行记忆的固定、删除、整理以及日间各种信息的整理,如果常常熬夜,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减少REM睡眠的时间,因此在REM睡眠中进行的对于记忆的各种整理工作便会减少,时间一长,就逐渐演变为记忆力下降的问题。同时也会附带引起各种情绪上的问题。

熬夜的危害大家肯定是耳熟能详并且倒背如流,就不再多说,我们现在就来说说睡觉,我猜这些睡眠误区你肯定有!

1:关于补觉

大家一定有这样的经历,结束了一周疲劳的工作或者学习,打算在周末把这一周没有睡满的觉全部补上的心态。这种方法是好呢?还是反而得不偿失呢?

其实在美国的公共科学图书馆(PLoS)在2014年的研究结果表明,“睡太多”也有形成精神疾病症状的可能性,在对15岁~85岁的2万4千人进行睡眠调查后,发现试验参加人员的平均睡眠时间是7小时13分,在其中10小时以上睡眠时间的人占2.7%,通过更加详细的分析后发现,睡眠时间未满7小时的人容易发生慢性疾患,但是睡眠过多的人,发生精神疾患的可能性更高。 因此补觉有时可能导致适得其反的效果,大家应该尽量避免一天的睡眠时间超过10小时。 2:错误的入睡方法:导致肥胖。

因为工作学习上的压力,有时候人们并不是不想睡觉,而是由于精神或身体上的压力,出现失眠的情况。而此时有些人通过听音乐帮助入睡。如果通过歌曲来助睡,特别是带有歌词的歌曲,反而会引起大脑的活性化,导致睡眠的状态一直停留在浅睡眠,影响荷尔蒙的分泌,变为促进肥胖的一个原因。

另外有人喜欢开着灯睡觉,光线的作用在无形中搅乱了人体的生物钟,打乱甚至影响了睡眠中进行的各种只有在夜间进行的荷尔蒙的分泌,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肥胖的问题出现。

我们熬夜刷剧淘宝抖音,夜不能寐睡眠质量低下,却不知道科学家们却已经开始研究我们这种现象,还妥妥的拿个诺贝尔奖,这你们也能研究,果真人才也!

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美国遗传学家杰弗里·霍尔(Jeffrey C. Hall), 迈克尔·罗斯巴什(Michael Rosbash)以及迈克尔·杨(Michael W. Young),以表彰他们发现控制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简单来说就是在分子层面发现了控制生物钟的机制。

以人体为例,一系列生理活动的背后都有节律调节机制的影子。比如,凌晨体温最低,夜间分泌褪黑素促进睡眠,而白天则具有最快的反应力、合作能力等等。 自古以来,人类遵从地球的自转周期,与自然界中的众多生物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相关的昼夜节律调节机制也随着漫长的进化历程逐渐固定下来。简单来说,人类已经形成了适应如今地球自转、公转周期的生物钟。入夜,困倦自然袭来,一觉睡到天亮,顿觉神清气爽,随即开始一天的工作,如此循环往复。 所以几千年养成的生物钟,你就不要死命抵抗啦!

昼夜颠倒、睡眠不足的生活方式对身体健康有着多方面损害,却总是现代人的足够重视。如今连诺贝尔奖都授予了昼夜节律背后的分子机制,为生物钟这一概念的科学性站台背书,我们又怎能逆天而行,拿自己的身体当赌注呢?

本文综合整理自科普中国《诺奖研究告诉你熬夜危害有多大!》

作者:关西科健产业研究院卓思
本文出品自"中国科普博览",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编:赵盘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