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养生的真正逻辑,看懂了才是真养生!

文 / 身体自我修复研究者
2019-03-11 06:00

现在一说到运动,就想到跑步、健身、打球、游泳等体育项目,这缩小了运动的涵义。现代的科学体系,讲究分门别类专科研究,这样当然更有深度,但也有些问题。因为不同学科的边界,是相互共通的,强行的将它们分开,很难做到融会贯通。用这样的方式,去研究外部世界,问题还不算明显,但用来研究生命和健康,则很容易失真。

世界卫生组织,将营养、运动、心理和睡眠,作为健康的四大基石。看上去很有道理,也很容易推广普及,这个理论流传得很广,在健康科普方面,应该做了不少贡献。但凡事有利必有弊,这样将运动作为单独的一项列出来,结合现代人对运动的理解,很容易忽略了运动的本质。

新闻里时常有一些猝死的报道,有些人死在工作岗位,有极小部分人,则在跑步的时候猝死。前一种,显然是过劳死,后一种,其实也是过劳死。这些人,身体累了,或者有一些不适,他不知道休息,有一种原因是越休息越累,这是极可能的,因为身体在自我调整。他们不知道这一点,认为运动一定是对健康有好处的。这种状态下运动,就是透支身体的能量,即便不会猝死,对身体有害无益。

运动养生的真正逻辑,看懂了才是真养生!

可以看到,这种情况,显然是对运动的误解。跑步是运动没错,学习和工作,难道不是运动吗?凭什么跑步,一定对健康有益,而干点体力活,就一定对健康无益呢?事实上呢,适度的工作,对健康也是有益的。有大量的调查数据,可支持这一结论。

运动养生,真正要起到作用,不是说一定要跑步、爬山、游泳、跳绳、太极、瑜伽什么的,这些只是运动的形式不同。它们带来的养生效果,有一些量上的不同,无非有的好一点,有的弱一点,但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也就是说,这些都不是运动养生的本质。

运动养生的本质,不是外动,而是内动。不是你做什么外在的肢体动作,而是你身体内在的血液、能量,要更好的循环运动,理解这一点很重要。你看农村里的长寿老人,他们跑步吗,他们练瑜伽、太极吗?还是那句话,运动的外在形式,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在身体的内部,循环能力要增强。

这样去解读运动,你就能找到,运动与睡眠、营养和心理之间的联系,而不是将运动单独的分离出来。当然,工作和跑步,这两种运动的方式,带来的养生效果,可能还是有些不一样,因为心态不同。工作时你是有压力的,跑步你是相对放松的。心理活动,非常消耗能量。

凡事有利有弊,运动虽然能增加循环能力,但也会消耗能量。所以运动,一定不能过量。中医讲运动养生,最好做到微微出汗。这种状态,循环能力既得到了有效提升,又不至于付出太多的能量成本。出汗出的不只是汗,还有能量。出汗越多,能量丢失越多。虽然这种能量,能够通过进食补充,但身体消化食物,也需要消耗能量。

身体自我修复研究者(微信公号同名)发现,古人养生,基本上没有运动的概念,但是他们却对此认识很深。将养生的运动形式,分为动功和静功。所有的传统武术,基本上都属于动功。打坐、禅定、观想、站桩等,都属于静功。静功,是为了更好的收集能量,动功,则是为了增强能量的循环能力。

严格来说,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即便是静功,身体内也还是在动。血液流动、肠胃蠕动、心跳呼吸,都是运动。应该这么说,四肢五官的运动,是由我们的意识控制的。这相当于是动功。五脏六腑、肌肉、神经及血液的运动,它不随我们的意志而转移,它是由潜意识控制的。相当于静功。

理想的情况应该是,由五脏六腑及血液的运动,来带动四肢五官的运动。简单点说,就是有多少动力,就运动到什么级别。这样既能正常的循环,又能减少消耗。因此,不管是太极也好,还是瑜伽也好,应先修静功,再练动功。

运动养生,要真正有效果,一是体内能量要足,这靠静功来收集,二是能量要正常循环,不至于郁结,这需要动功来调节。我们常说的运动养生,通常都是指动功。当你知道了,静也是一种运动后,你才能做到动静结合,这才是运动养生的真正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