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经典名句——养生必备常识
《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的中医理论典籍,它的问世,开创了我国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黄帝内经》强调,人体和自然界是一个整体,同时人的身体的各个部分也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五千年来,中医都以《黄帝内经》的理论为依据,防病治病,趋利避害。下面我们分享其中的十一句经典名言,希望对我们平时的养生有所帮助。
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恬静淡泊,不贪不求,体内真气充盈,气血舒畅,精神内守,杂念不生,这样疾病又怎么会侵袭你呢?相反,如果贪心不足,每日忙碌于名闻利养,必将自己陷进无尽的烦恼和劳累中,病邪就会乘虚而入。
二,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
四时阴阳的变化,是万物生命的根本,春夏季就应保养阳气,秋冬季就应保养阴气。如果违逆了这个规律,人体就会导致不正常而生病,如果顺从了自然规律,人的身体就会正常健康。
三,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
人在心情喜悦时,营卫之气运行通畅,对身体有一定好处,但过度喜悦也可以使心气涣散,所以说喜则气缓。
四,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
小孩子到十岁的时候,五脏基本已经发育健全,血气运行已经通畅,并且小孩子是纯阳之体,阳气十足,没有什么烦恼忧虑,所以其气在下,喜欢跑动。小孩子如果不爱运动了,那反而不好。
五,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心是五脏六腑的主宰。人有喜怒哀乐悲思忧,但不管忧愁还是快乐,都会扰动内心的安宁,心神不安就会使五脏六腑都受到影响,所以过度悲伤或者过度喜乐对身体健康都是不好的,保持一颗平淡安定的心,是养生的关键。
六,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人在大怒的时候会导致阳气运行紊乱,使人身体正常的协调关系遭到破坏,血液就会随着阳气上逆而淤积在头部,使人发生昏厥。所以我们经常看到人在发怒的时候,脸红脖子粗,就是因为血气上逆的缘故。
七,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飨泄,故气上矣。
人大发雷霆的时候,肝气就会上逆,血液随气逆行,人就容易气出病来,有可能引起吐血,也可能引起厌食、腹泻,《三国演义》上周瑜就是这样被诸葛亮活活气死的,所以说怒则气上,平日一定要注意心态平和,不要动不动就发脾气,不仅是为了别人,更是为了自己的健康。
八,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
肾气连通着耳窍,肾的功能正常,耳朵就能正常听到各种声音,肾若亏损,就容易导致耳鸣耳聋等疾病。
九,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饮食过量,肠胃就会受到损伤,这是脾胃病常见的病因,所以我们生活中一定要注意饮食有节,避免暴饮暴食。
十,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
懂得养生的人,心态平和,知足少欲,善于保养阳气充足并且气血通畅,这样肌肉和皮肤就好紧密牢固,能够抗拒邪气的侵袭,即使有巨大的风邪和毒性很强的病因,也不会伤害到他。
十一,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假如在疾病发生了之后,才去想到治疗;问题已经产生了,才去想到解决。这时犹如感到口渴了才想起去挖井,战场开始交锋了才想起要回去拿兵器,这一切显得不是有点太晚了吗?所以中医才讲究治未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