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穴:养生治病总相宜!
一说起点穴,大家便会联想到武侠小说或影视剧里某人被点中穴位后动弹不得的场景。其实点穴也是一种非常适宜养生治病的方法。它简便易学,安全有效,适用广泛,让我们一起来揭开点穴的神秘面纱吧。
点穴法原为武术技击法之一,又名点气法或截气法,是以强力刺激对方穴位使其经络受阻,影响气血流通而受制的技击方法。它以经络学说为主要依据,以穴位(或要害点)为突点,达到制敌的目的。若应用在医学上,则称指针,即指用医生的手指代替针具,在应取的穴位上,运用一定的手法进行治疗的方法。
穴位的三点介绍
先给大家说说“穴位”。穴位又称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部位。腧穴并不是孤立于体表的点,而是与深部组织器官有着密切联系、互相输通的特殊部位。“输通”是双向的。从内通向外,反应病痛;从外通向内,接受刺激,防治疾病。
了解穴位三要点:第一点,穴位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在体表的聚集点;第二点,穴位是人体疾病的反应点;第三点,穴位还是治疗疾病的刺激点。
要知道,点按在穴位与非穴位上,其产生的疗效是不同的,尽管点穴时,手指或工具与身体的接触面较针刺来得大,但也要尽可能准确,尤其是一些关键穴位。每个穴位都有一定的相对特异性,有些穴位对某些疾病有特异的治疗作用,如能更好地掌握这些特异性,就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临床来看,很少选择单一穴位来治疗,通常是几组穴位,那这几组穴位是怎么选出来的呢?答案在通过穴位之间的配伍。穴位之间有协同或拮抗作用,如果能够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配伍,那可以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的发生。此外,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我还发现一些新的有效穴位,如颈肩穴、通背穴等。
说到这,相信大家对穴位已有了基本了解,下面我们谈谈如何“点穴”,即手法的问题。
点穴不离泻、补、调三法
点穴手法多种多样,有掐、拿、揉、揪、推、振、擦、啄、捻、拨、点等。点穴手法与一般的按摩手法大致相同,其主要的区别在于这些手法是作用于穴位为主的。根据中医治则来划分,大致可分为三类:
1. 泻法:适用于机体因过度紧张、机能亢进或遇有内外因的伤害而使组织遭到破坏,发生障碍和肿聚郁结的实性病症。泻法是重刺激法,也叫排除法,起抑制、镇静作用。一般力量较重,频率较快(≥120次/分)。
2. 补法:适用于机体因组织器官衰老痿弱或因过度劳损疲乏而使机能减退,发生麻痹不仁,虚损无力的虚性病症。补法是轻刺激法,起兴奋、激发作用,一般力量较轻,频率较慢(≤40次/分)。
3. 调法:适用于机体机能失调,虚实表现不明显的病症,调法可起到双向调节的作用,刺激力量与频率介于补法和泻法之间。
传统点穴手法虽然种类繁多,但只要根据中医治则,在手法上选用不同的强度、频率,就可分别达到补、泻、调的治疗作用。因此点穴手法本身并不是决定补、泻、调的主要因素 。
下面几种图形就是常用的点穴手型。
1.(曲)食指点
2.(曲)中指点
3.单指(加强)
4.单指点
5.二指点
6.三指点
点穴手法的适应症比较广泛,特别是一般性的疼痛、失眠、亚健康状态、疲劳综合征及养生保健等。常用的养生保健穴位有:百会穴、太阳穴、合谷穴、膻中穴、关元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及涌泉穴等。在具体点按时,刺激量须因人、因时、因体(质)、因病等而定,不可一概而论。总体来说,点穴手法较为安全,但是局部皮肤破损,孕妇、传染病患者等禁止使用。若在点穴时,出现心慌、头晕等现象,应立即停止,严重者及时就医。
临床的经验穴——颈肩穴
【定位】
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凹陷处,第6颈椎旁开3寸左右(双侧)。
【具体操作】
多用中指斜向下45°施术,以局部酸胀明显,窜及颈背及胸部为宜。
【功效】 祛风理气,通经止痛。
【主治】 项强、胸背疼痛、胸闷不适及肠胃疾患。
颈肩穴原本主要用于颈部疾患如颈椎病、颈部肌筋膜炎等病症,但在临床上发现对心脏、肠胃及头部疾患均有—定作用,尤其是对脾胃影响较为明显。曾治疗一患者,因产后受风引起颈部活动不利,点及此穴患者即感酸胀窜走,肠鸣明显。因患者原有饮食呆滞,点此穴后半小时即感饥饿,食量有增。分析可能是各种原因压迫刺激局部神经肌肉而使气血通畅、病因消除,则各种症状亦随之缓解。亦有可能是,此穴本身即有治疗肠胃疾患的作用。因此,对由于颈部疾患所致肠胃不舒,点按此穴效果更佳。
颈肩穴,用之得法,均有较好的得气感。实际应用中应注意力度、方向、频率等要素。此穴若欲用针,不宜过深,刺激不宜过大。即使应用手法点穴,亦应由轻而重,适患者反应而定。对于敏感患者及心脏病患者应慎用。曾遇到较轻手法即可引起患者心悸胸闷,甚至有出冷汗、面色苍白等早期休克症状,施术者须引起重视。
点击下方链接,收听更多养生音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