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谈养生?国医大师周岱翰提醒:忽视这个原则小心更伤身!

文 / 广州日报健康有约
2018-06-20 19:02
天天谈养生?国医大师周岱翰提醒:忽视这个原则小心更伤身!

有约君说

天天谈养生?国医大师周岱翰提醒:忽视这个原则小心更伤身!

现在物质越来越丰富,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很多人注重养生保健。但养生方法五花八门,让人应接不暇,有些人照着做非但没有效果,甚至还引起不适。到底问题出在哪里?养生的关键是什么?该怎么看待备受推崇的食疗?……

本期,有约君请来国医大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中心周岱翰教授一一为您解读——

天天谈养生?国医大师周岱翰提醒:忽视这个原则小心更伤身!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莫伟浓摄

养生助延年益寿 也要重生活质量

“大家越来越注重养生,这是好事,但有没有想过养生的目的是什么?”周教授指出,现在很多人虽注重养生,但容易走入误区,对养生的目的没有正确认识是原因之一。

天天谈养生?国医大师周岱翰提醒:忽视这个原则小心更伤身!

比如,有些人一听说五谷粥养人,便几乎天天吃、顿顿吃,并讲究各种禁忌,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碰,过得像苦行僧一样,虽然觉得寡淡无趣、很辛苦,但为了“长命百岁”,还是在苦苦支撑。

“有些人因此过得并不开心,生活没有质量,这还怎么养生?”周教授说,正如《黄帝内经》所述,人的生命要经历生、长、壮、老、已的过程,即出生、成长、壮盛、衰老和死亡5个阶段,这是自然规律。而得当的养生,确实有助于延缓从“壮到老”、从“老到已”的过渡。推迟老年病的到来、延长寿命是养生的长远目的,而尽量提高生活质量、活得舒服是近期目的,两者都不能偏废。

忽视“三因”制宜 生搬硬套小心伤身

周教授认为,要形成能提高自己生活质量和防病益寿的个性化养生方法,《黄帝内经》阐述的“三因”制宜——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是基本的指导原则:

因人而异:每个人的性别、年龄、生理、心理等因素各有不同,养生不能忽视这些个体差异。

因时而异:一日之内有昼夜交替,一年四季有时序变化,所以养生应顺应天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因地而异:地理环境可以影响人体,比如岭南地区高温时间长、四季不明显,春夏多雨、天热地湿,岭南人脾多虚弱、病多痰湿,养生应将这些地域特点考虑进去。

“了解了‘三因’制宜,就知道为什么养生方法不能生搬硬套,而应根据个体差异和所处时间、空间的变化去调整。”周教授强调说。有些人照着别人介绍的养生方法做非但没有效果,甚至还适得其反,问题就出在生搬硬套,忽视了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比如,端午节前后雨水增多,气温升高,湿邪、暑邪更盛,饮食上宜袪暑利水,绿豆粥、冬瓜汤就有这种功效,有些人天天喝没事,但对于一向脾胃虚寒、容易腹泻的人来说,这类性味寒凉的汤水喝多了却更伤脾胃。还如,夏天暑湿重时,岭南人会在街边凉茶铺买一杯清热消暑的凉茶喝,这种独特凉茶文化的形成跟岭南地区湿热的气候特点是分不开的。

食疗能治病?千万莫痴信!

“民以食为天”,虽然养生的内涵很丰富,但食养(或称食疗)几乎是最受关注的养生手段了。

“中医药学的学术特色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食疗亦不离其宗,强调要因人因病辨证施膳。”周教授说,中医临床食养学不单着眼于食物的营养,还着眼于食物的性味,认为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气,辛、甘、酸、苦、咸五味,食物也不例外。因此,必须根据体质的寒热虚实进行辨证施食,不要道听途说,人家吃什么有用,未分寒热虚实、不加辨证就跟着吃,小心养生不成反伤身。

另外,不少人对中医食疗存在错误的认识,以为它能替代药物治疗,有些人甚至病了不求医、不服药,痴信“食疗能治病”,果真如此吗?

对此,周教授引用唐代孙思邈的论述说:“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他进一步解释说,合理的饮食是“安身之本”,就像《黄帝内经》阐明的:“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也就是说,日常应以五谷杂粮为主食,配合五畜肉类的补益、水果蔬菜的辅助以充盈各种营养成分,才可能有健壮的体魄。虽然中医倡导“杂合而治”,食物疗法可以辅助、弥补药物或其他疗法的不足,但代替不了药物所起的作用。

近年来,国外报道有人因为滥用所谓的“保健”或“防癌”食物而出现了“健康食物痴迷综合征”,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这种现象应引起警惕。

天天谈养生?国医大师周岱翰提醒:忽视这个原则小心更伤身!

太多不切实欲望易伤身

“孙思邈《千金要方》谓‘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中医寿命学对鲜活生命的认识‘重神轻器’,人的生命是看不见、不可数、形而上者的精气神和看得见、可数量、形而下者的脏腑形骸在时间和空间的表现。功能、感觉是‘形而上者’、不可数的,而内脏的结构是‘形而下者’,可以用现代医疗手段检查清楚。而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对这种看不到的功能状态的调养,也就是古人崇尚的‘神调’。”周教授说,所以,养生更应重视“养心”、“养神”。而提到“养心”,古人有“清心寡欲”之说。当然,有适当的欲望和更多的追求本非坏事,但若太过不切实甚至是不当的强求,就要及时反省了。

天天谈养生?国医大师周岱翰提醒:忽视这个原则小心更伤身!

“多欲易伤身,这不是药补或食补力所能及的。”周教授说,现代社会物质的大量丰富又撩起人们更多的欲望,离古人提倡的“清心寡欲”、“无心得大还”的境界越来越远。对于多数生活早已超温饱和小康,但工作压力相对较大的都市人来说,适当地卸下精神包袱,养精蓄锐,少做些无谓虚耗精力和心神的事,可能比吃什么大补的药食都更重要。

他认为人活着最重要的是要有感恩和自强的信念,感恩父母、先祖、家国;自强则要确立自己努力的方向,易经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对生活,对工作,不要过于计较,不要总为个人私利打小算盘,为社会做贡献,人生更精彩。他说:“对我而言,只要尽心尽力为病人着想,病人信任和托付我,就感到心情愉快,精神满足,自然就不会累了。”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清代医家程国彭的养生忠告:“食补不如精补,精补不如神补。”

天天谈养生?国医大师周岱翰提醒:忽视这个原则小心更伤身!

养生误区

误区一:

“不该吃的东西”再喜欢也只能忍了

什么是“不该吃的东西”?有些病人需要忌口的,有些是道听途说吃了会影响病情、会“伤身”的,是真的不能吃、还是不能多吃?很多人都搞不明白。所以,每次出诊,都有病人会问周教授:我很想吃某样食物,不知道能不能吃?或者什么时候才能吃?

周教授常会笑答:“那东西又不是毒药,吃一点又何妨?”

其实,除了对某些食物过敏不能吃,或像痛风之类对高嘌呤的食物要慎吃少吃之外,日常饮食在讲究均衡的原则上,还应尊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口味。比如有的人偏爱咸,太淡了他一点也不想吃。如果他患了高血压,确实应该少吃咸,但太淡了他可能什么都吃不下去,没了胃口,营养跟不上,身体还更差,还不如就让他吃咸点,只要总量控制、吃少点,问题也不大。

误区二:

吃素“辟谷”刻意减肥防病

现在生活条件好,一日三餐营养很足,有些人管不住嘴吃多了导致肥胖,确实容易增多“三高”等疾病风险。有些上了年纪稍微有点发福的老人家因此一味节制饮食,刻意吃素甚至禁食或以不恰当的“辟谷”来控制体重,结果导致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

天天谈养生?国医大师周岱翰提醒:忽视这个原则小心更伤身!

周教授说,肥胖的确可引起多种疾病,但有人天生就体形偏胖,只要是在可控范围内,就不必刻意减肥,刻意“清淡”度日盲目求瘦,以免营养跟不上、身体抵抗力下降、体质变差,甚至损害到脏器功能,就更得不偿失了。

医学指导/国医大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中心周岱翰教授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翁淑贤 通讯员方宁、张秋霞

图@视觉中国

编辑/何家

广州日报健康有约工作室出品

有约君猜

你可能还想看以下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