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冬病夏治正当时
“冬病夏治”遵循“不治已病治未病”理念,通过多种中医治疗手段,增强自身抵御能力,防治疾病事半功倍。
什么是“冬病夏治”?
“冬病”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易在冬季加重的疾病;“夏治”就是利用夏季的气象条件辨证施治,采用一些适宜方法和药物,预防疾病发生和发展。
“冬病夏治”顺应自然四时消长规律,择时治病且确有疗效,因此备受医家和病患推崇。其中,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冬病夏治”已被人们所熟悉,而风湿病、皮肤病的“冬病夏治”则可能不是被那么多人所了解。
冬季阴气上升,机体易遭寒邪侵犯,导致疾病复发或加重。夏天气温升高,尤其三伏天,体内阳气上升、经络通达、气血充沛,利用这一时机治疗因阳气不足导致的疾病,能扶助阳气、驱风祛寒,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为秋冬储备阳气,不易被寒邪侵袭。
中医教你呵护手足
中药可在暑季治疗冬季易患的皮肤病,如老人的手足皲裂、鹅掌风,妇女儿童易患的冻疮,以及过敏性手足部慢性湿疹、剥脱性角质松解症等,可收到良好疗效。
这是利用暑伏之季,人体阳气旺盛、毛孔张开,易使药液透达皮肤的原理,采用中药浸泡治疗,充分疏通气血,对防治冬季皮肤病复发很有用。
炎夏正是足癣肆虐时期,上海闷热潮湿,为真菌生长创造“有利”条件,穿胶鞋、尼龙袜者更为真菌提供温床。
专家介绍,最常用治疗方法是药物浸泡和熏洗,历史悠久的验方“鹅掌风浸泡方”具有疏通气血、杀虫止痒功效,广泛适宜于鹅掌风、灰指甲、角化性手足湿疹、皲裂疮等。
可用醋浸透药物后煮沸待用,一般自入伏开始,早晚浸泡手足各一次,连续7天为一疗程,通常需2个疗程,疗程之间可间隔5天~7天。
经过一个伏天治疗,患者手足皮疹、皲裂等症在次年冬季可获改善,一般以连续3年伏天治疗为最佳。
冻疮也可“冬病夏治”。
夏天皮肤腠理开合,阳气充盛,若采益气活血的中药如红花、桂枝、当归、芍药、紫苏叶等,煎汁浸泡熏洗,皮肤往往更易吸收,可起到温通血脉、振奋阳气的作用,冬季就能增强皮肤御寒能力,免除冻疮之苦。
另外,日常护理需注意:
夏季防足癣应穿透气性好的鞋子,勤更换鞋袜;
有脚气者应将鞋袜放在太阳底下晾晒、勤洗脚、少穿球鞋或塑胶鞋,减少脚底与脚趾汗液积存;
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别乱抓脚趾丫;
足浴房、淋浴房、游泳池的公用毛巾和拖鞋容易交叉传染真菌,提倡用单独的洗浴用品;
少吃辛辣、荤腥食物,如火锅、烧烤。
学会夏令进补
冬令进补的作用持续一般半年左右,很多人反映到下半年,膏方的作用显现不出来,又感到力不从心,一些慢性病难以控制,所以,有必要在夏天接补,使一年四季都处在健康状态。
夏季可运用凉补、保津、益气为主,少用温剂,还要顾及夏季特点——热扰神志,精神欠稳;多食生冷,肠胃易伤,注意调摄情志,保护胃肠功能。冬季与夏季疾病谱有所不同,夏季主要为中暑、疰夏、胃肠功能紊乱,在具体处理中应有所区别,以免调理不当反而引发冬令疾病。
夏令服用膏方,要先运用开路方,使用小包装、不用罐装,否则很易发霉;服用膏方期间多用蔬菜,如冬瓜、番茄、芦笋等化湿祛浊,防止滋腻;空调使用适当,注意休息,饮食清淡,忌食生冷。
同时,可采用其他一些进补方法,比如学广东人喝凉茶(罗汉果、板蓝根、藿香、佩兰),以及用枸杞、石斛、西洋参、麦冬或人参、红枣、枸杞泡茶,也可吃些米仁粥或冬瓜粥。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供稿)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