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养生重在养心安神
中医经典 《黄帝内经》认为心为“君主之官”“生命之本”,具有主血脉、主藏神的功能,与夏季相应,此时自然界万物生长旺盛,也最利于人体心脏主血脉功能的发挥和“炎上”特性的展现,因此夏季养生重在养心。
现代生活中,由于环境、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心易受损。如信息爆炸,会导致用神过度。《灵枢·本神》说:“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对于外界各种信息进行接受、分析和处理的首先是我们的“心神”,各种海量信息,容易使人用神过度、意乱神迷、迷失自我;又如气候变暖、气温上升,导致人们的阳气普遍潜藏不足,或是阳躁、升动太过而不得眠,或是阳躁持久而得不到修养,出现阳气虚衰;另外现代人运动不够,亲近大自然不足,人与人之间交往减少,让心阳得不到锻炼,易致气血瘀阻;加之现代人饮食不节,膏梁饮食过度,痰湿、瘀血阻滞,易致冠心病、高血压病等心脑血管疾病。
心的养生保健的重点季节是夏季,那么此时如何养护心呢?
情志养生
“思想清净”是情志养生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方法:
少私寡欲 少私指减少私心杂念,寡欲是降低对名利和物质的嗜欲。若能减少私心、欲望,从实际情况出发,节制对私欲和名利的奢望,则可减轻不必要的思想负担,使人变得心地坦然、心情舒畅,从而促进身心健康。
养心敛思 养心即保养心神;敛思即专心致志,志向专一,排除杂念,驱逐烦恼。这种养神方法,并非无知、无欲、无理想、无抱负,不是人为地过于压抑思想和毫无精神寄托的闲散空虚。从养生保健角度而言,神贵凝而恶乱,思贵敛而恶散,因此敛思凝神是保持思想清静的良方。
抑目静耳 眼睛与耳朵是接受外界刺激的主要器官,目清耳静,则神气内守而心神不劳,若目驰耳躁,则神气烦劳而心忧不宁。另外,老年人因阅历丰富,思虑易起,故心神更是易动难静。如孙思邈《千金翼方·养老大例》针对老年人这一特点,强调指出:“养老之要,耳无妄听,日无妄言,身无妄动,心无妄念,此皆有益老人也。”
起居养生
科技进步,人们夏天普遍使用空调,这可避免酷暑所带来的体力消耗,但过度使用空调,环境过冷,对心脏有不好的影响。因此,需注意以下两方面:
无厌于日,适度出汗 《黄帝内经》讲“夏三月,……无厌于日,……使气得泄”,说的是人们夏季不要讨厌太阳光照,适当从事一些户外活动,照照太阳,补充人体的阳气,促进阴精气血物质的孕育。一般是从立夏那一天开始,每天有1小时左右的室外运动,刚开始每次小汗即可,之后可达到每次大汗、透汗;可在运动前喝点热开水、热米粥、热姜汤,或洗洗热水澡,让汗孔处于蓄势待发、将开未开的状态,再去锻炼身体,有助于汗液排出。夏季适度出汗,让人体阳热之气宣泄,气血流通,其既可降温消暑,又能排出陈气浊物。运动后出汗较多时,可适当喝一些盐开水或绿豆盐汤,以避免中暑、脱水。运动出汗后不要立即吹空调、吹电扇,或用冷水冲头淋浴,要耐心等待汗退、汗消。
使用空调,调控温度 入夏后,应该在室内温度达到30℃以上才使用空调,白天应该是25℃~28℃之间,夜晚睡觉时室温应该调到28℃。室内与室外温差最好不超过6℃,室温以人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状态下感觉舒适不出汗即可,如果在空调房内体感寒冷就说明温度过低了。另外,使用空调2小时~3小时,最好打开门窗通风5分钟~10 分钟,以保证室内足够的新鲜空气。
不得不在冷空调环境上班的人群,可以长期喝喝姜茶、吃吃酒酿,对升动心阳,促进人体阳热之气宣泄、气血流通,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饮食养生
适当食寒 酷暑盛夏,阳热盛极,出汗很多,常感口渴,可适当食用味苦性寒的食物,以制约阳热之气太过,帮助体内散发热量,并补充水分、盐类和维生素,起到清热、解暑、生津的作用。如苦瓜、芥菜等苦味食物或西瓜、绿豆等寒性食物可经常食用,也可适当用些冷饮。但切忌因贪凉而暴食冷饮凉菜、生冷瓜果等,以免使心阳受损、气血瘀阻,胃肠感寒、脾胃阳气损伤,引起疾病。
清淡营养 夏季气候炎热,人体气血趋向体表,常形成阳气在外、阴寒内伏的状况;同时夏季胃酸分泌减少,加之饮水较多,冲淡胃酸,导致机体消化功能较弱。因此,饮食调养应清热消暑、健脾益气,宜选清淡爽口、少油腻、易消化的食物,并适当选择酸味或辛香味的食物以增强食欲。但是,清淡不等于素食,长期吃素容易导致营养失衡。所以,在夏日不要拒绝荤菜,可适当摄入一些瘦肉、鱼肉、蛋类、奶品以及豆制品,关键是在烹调时多用清蒸、凉拌等方法,切记不要做得过于油腻。
药物养生
中成药 夏季要预防中暑,除注意睡眠要充足、避免在烈日下过度曝晒、注意室内降温以及饮用绿豆汤、酸梅汤食疗饮料之外,亦可使用仁丹、十滴水、清凉油等中成药来预防中暑。(编者注:详见本期“百姓药箱”栏目《防暑药品大盘点》一文)
刮痧 夏季伤于暑热之邪,引起的以身热多汗、心烦口渴、呼吸粗壮、小便赤涩等主要表现的病证,可在后背膀胱经上以及肘窝、腘窝处刮痧。(本文作者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团巡讲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