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好这份宝典 | 病从寒中来 驱寒有妙招
古语讲“百病从寒起”,寒邪非常容易损阳气,让整个人变得倦怠无力、新陈代谢缓慢、有汗排不出、身体畏寒、四肢冰冷、容易感冒、腹泻胃疼、患肠道疾病等。
无论是数九寒冬,还是刚开春,总感觉手脚冰凉,怎么也暖不起来;比别人怕冷,穿再多也无济于事;面容苍白无血色,动不动就累……如果有以上情况,说明你可能体寒了。接下来教你驱散体内寒气,变身“小火炉”。
俗话说“十病九寒”,大多数疾病都是由寒邪引起的,可见寒邪对身体健康影响之甚。你身体有寒气吗?我们又要怎么祛除寒气呢?
为什么身体会变寒?
有些人天生体寒,但是大多数人体内有寒都是后天因素造成的:
1、懒出来的寒
很多不爱运动的人都有这种感受,一到秋冬就容易手脚冰凉。现代人多存在运动量不足的问题,如果人老不运动,阳气就不能得到充分的生发,自然容易患寒症。
2、冻出来的寒
很多女孩子爱美,露脐装、低腰裤,腰腹部就很容易受寒。夏天爱对着吹空调,窝在空调房里不愿出门,也会导致寒气入侵,会导致阳气受损。
3、吃出来的寒
比如冷饮,以及刚从冰箱里取出来的瓜果蔬菜,由于温度低,吃进体内,自然就“寒”,容易影响气血循环,导致血液淤滞。
一旦寒邪入体,会有两种发展趋势:
对于体质虚弱的人来说,会逐渐发展为寒性体质,通常表现为手脚冰凉、格外怕冷等。
对于体质健壮、阳气充足的人来说,其体内正气会与外寒进行强烈斗争,正气胜则寒不侵体。反之,则会导致身体不适甚至生病,比如常见的关节寒、脾胃寒、女性宫寒等。
4大驱寒招,简单有效!
1 把花椒
花椒就是一种很好的祛寒药。花椒性温,在中药里属于祛寒类的药物,能除五脏六腑之寒,且能通血脉,调关节,可以在泡脚时加些花椒水。
2 碗汤
酸辣汤驱寒:受寒发冷头痛,可以点份酸辣汤。酸辣汤里有胡椒粉,可开胃行气,和中医桂枝汤的方意有点相似。
南瓜山药粥抗寒:平时也可以给自己熬些粥来喝。南瓜、山药都是温性食物,常喝能补益身体,抵御寒气对人体的侵袭。
3 片姜
生姜是最简单的驱寒药。
第一片姜:出门的时候含片生姜,让唾液慢慢地跟姜汁混合,然后咽下,最后把姜片慢慢地嚼碎、吐掉或者咽下。这样就可使前胸保持一股暖气,不受外面风寒的影响。
第二片姜:受寒引起肚子痛,冲服一点干姜粉,能起到暖中的作用。干姜粉超市就有卖。
第三片姜:给孩子祛寒湿也可用生姜葱白红糖汤:生姜切片,然后切葱白半段,一起放到锅里熬。喝后会微微出汗,气血一通畅,寒邪就被祛除出去了。
4 个动作
每天快走35分钟:“动则生阳”,每天花上35分钟快步走,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强新陈代谢,改善手脚冰冷的毛病。
推揉腹部:身体小腹部位是最容易积聚寒气的位置,所以我们想要驱寒,可以从小腹入手,保持小腹温暖,寒气自然会消除!
金鸡独立:“寒从脚下起”,在脚上有六条重要的经络通过,练练金鸡独立可将气血引向足底,对于足寒症有非常好的效果。
捶捶背:背部有身体的许多经络,经常捶背简单易行,能够舒筋活血,使血脉畅通,因而暖起来。
“对号入座”驱寒
1、胃寒
胃病者十有六七都是胃寒。为防止寒入肠胃,冬季和初春应尽量不喝冷饮,宜常喝温水。还可适当吃些温补的食物,如鸡肉、羊肉、栗子、山药等。也可在医生指导下加用温补肠胃的药物,如干姜、黄芪、当归等。
中脘穴(肚脐直向上约13厘米处)有调理消化系统、行气活血的功效,每天用电热宝放在中脘穴暖半小时,可改善脾胃虚寒所致的消化性溃疡、胃肠炎、消化不良等疾病。
2、脾寒
脾最怕贪饮寒凉或保暖不当,这些都容易导致的脾寒,寒湿困脾则损伤脾阳,表现为腹胀、胃口差、嘴里没味、身体沉重、容易疲劳等,女性还会出现白带增多的症状。
日常生活中,要少食寒凉,适量多吃胡萝卜、芡实、板栗、红薯、香菇等有助健脾的食物。另外,按摩三阴交穴(足内踝尖直向上四横指处),以局部发酸感为度,有助于健脾除湿。
3、宫寒
子宫堪称女性体内最怕冷的器官,很容易成为寒邪的首选攻击目标,引发月经异常、下腹疼痛、痛经等不适。若生活中再不注意局部保暖,更是雪上加霜,严重者可导致排卵异常、受孕困难,甚至不孕不育等。
治疗宫寒关键在于暖宫。首先,按涌泉。经常按摩涌泉穴(脚底中线前 1/3 与后 2/3 交界凹陷处)可固护阳气、预防宫寒。
其次,用刮痧板刮拭腰骶部、腹部及小腹至发红发热,也是治疗宫寒的好办法,每三天做一次。
平时要少吃冷饮等寒凉之物,建议多吃黑芝麻、核桃、枣、花生、红糖、阿胶等益气暖宫、暖身补血的食物。
4、肺寒
肺经鼻窍与外界相通,因此最易受伤。外寒袭肺会导致咳嗽、咳痰等,所以养肺重点在于预防感冒、防止寒凉之邪伤肺。冬季外出时穿个马甲,护住前胸后背,春季常用生姜、大枣泡水喝,可驱肺寒,兼润肺。
此外,每天坚持半小时中等强度运动,可促进胸中浊气排出,使周身气血通畅,增强御寒能力。同时,保持良好心态也是养肺的一剂良方。心情愉悦,人体气机通畅,反之,长期压抑沮丧会致气机凝滞,影响肺气宣发。
本文节选自健康时报、保健时报
(内容转自 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