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周围有人感冒,你总是第一个被传染?如何让身体变强壮?
生活中“免疫力”三个字无数次被我们提起,一听说免疫力下降,个个都如临大敌。
小时候班上有人得红眼病,前后左右都没人感染,偏偏自己被传染;
别人都扛得住的军训,自己动不动就体力难支;
与朋友一起逛街,走几步就觉得累;
还没来得及加衣服,就开始打喷嚏流鼻涕;
周围一有人感冒,总是第一个被传染···
当真是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时似弱柳扶风。
没有黛玉的才,却有她的病,真是满纸荒唐言都写不尽的一把辛酸泪~
娇弱得连自己都忍不住心疼N秒的身体,该如何拯救?
今天是“世界强化免疫日”,其实这天最初是为消灭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设立的,但通过对新生儿接种等有效预防方式,这种病已经很少见了。
因此小健今天就不跟大家唠嗑这个了,咱们来聊聊增强免疫力的方法吧。
免疫力是人体对抗疾病的天然屏障,强化免疫力,可以帮助抵御病菌。
病娇的春天在这里!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何让身体棒棒哒?
1、抗生素不要随意用
一生病就吃药?这话听来不错,但是有些可以轻松自愈的小病,不适用!
人体自身就有免疫系统,在没有接触病毒等传染源时,只要免疫系统能正常工作,一般是不会得病的。
而药吃多了,人体会产生依赖性、抗药性,免疫系统就慢慢地变懒了。
这就像你本来冬天穿一件毛衣加一件羽绒服就暖和了,偏偏你妈觉得你很冷,又给你加了件毛衣。于是后来你发现冬天越来越冷了。
人们用得最多的药就是抗生素类药了。大多数以“西林、头孢、霉素、沙星、硝唑”开头的药名就是抗生素类药了。
请注意,这里是指的小病,真得了大病,千万别放弃治疗!
2、睡眠不能少
*经常熬夜真的会猝死!
熬夜的伤害其实长期潜伏在你的身体里,你永远都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爆发。
好的睡眠,有两个要求:有规律+睡得饱。每个人所需要的睡眠时间是不同的,但大体上:小孩子要睡足10小时以上,多数成年人则需要睡够7~9小时。
中医认为,“养生之诀,当以睡眠居先”,尤其应当睡好“子午觉”。“子午觉”,是指在子时(夜间23时到次日凌晨1时)和午时(午时指中午11时至下午13时)按时入睡。
*晚上熬夜,白天补觉?没用!
长期熬夜,睡觉时间不规律,又累又困,免疫力会降低。有实验研究表明,生物钟被打乱后,某些基因的表达也会改变,如TH17细胞等免疫辅助细胞生成变少,进而影响免疫功能;基因的转录过程也容易出错,会增加癌变的几率。
图片来源于网络
3、均衡饮食
均衡饮食、不要挑食···耳熟能详的话,不需要多言了吧。
晚上吃水果减肥、只吃素菜,可不是好习惯。
人体不同器官组织需要不同的营养元素,无论营养多么丰富的单一食物,都无法满足身体的多元化需求。饮食不平衡,会使人的抗病能力削弱。
所以千万别自作聪明地做出什么自以为不伤害身体的减肥食谱了。
可根据自身状况,适当补充含有铁质、谷氨酰胺、精氨酸的食物。
牛奶、鸡蛋、海参、墨鱼、山药、黑芝麻、榛子···都是好东西。
4、多喝开水
特别是清晨起床后的第一杯温开水,尤为重要。
水很容易透过细胞膜而被身体吸收,使人体器官中的乳酸脱氢酶活力增强,从而有效地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和免疫能力。
5、经常喝茶
科学家发现,茶叶中含有一种名叫茶氨酸的化学物质。由于它能够调动人体的免疫细胞去抵御细菌、真菌和病毒,因此,可以使人体抵御感染的能力提高5倍以上。
图片来源于网络
6、适当运动
*多到户外呼吸新鲜空气。(请先看清PM指数)
慢性病患者要避免心脏负担过重,可选择在早晨或饭后慢走锻炼,然后再逐步过渡到疾走。
每周如能疾走5次,每次45分钟,能使患病的几率下降50%。
据说听音乐能使身体多“制造”出免疫球蛋白A,边散步边听歌是个好习惯。
兴致来了,也可以放开嗓子激情高歌,唾液中免疫球蛋白A的数量会成倍增加。
*按摩
按摩可防止淋巴管堵塞,使免疫系统保持畅通;还可以消除疲劳、紧张,有益于增强免疫力。
*静坐
可以帮助消除紧张情绪,要持之以恒才有效。
*勤动脑
多刺激大脑中负责记忆、判断、抽象思维等功能的部分,从而促使人体T细胞数量的增加。
*笑对生活
达观的人容易长寿。有啥话别憋着,经常和家人朋友聊天,倾诉心事、开怀大笑,可使体内皮质醇的分泌减少。皮质醇是一种能对免疫系统产生抑制作用的激素。
温馨提示:运动时,注意避开烈日。太阳光中的紫外线A和紫外线B,不仅会将T细胞杀死,还能破坏皮肤中具有免疫功能的细胞。因此,在烈日下行走活动,最好戴遮阳帽。
小贴士:免疫力不是越强越好
免疫反应太强烈,破坏力太大,易出现自身免疫性疾病。在不常生病的情况下,无需过于执着提升免疫力~
免疫力过高,人体可能会对身体外部的物质反应过度,即“过敏”,会引发变应性鼻炎、过敏性哮喘、食物过敏、荨麻疹(风疹块)、变应性结膜炎等疾病,更严重的甚至可能导致对身体内部自己的组织细胞产生反应,患上自身免疫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性甲状炎、恶性贫血、青少年型糖尿病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