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左右你情绪的“妙药”
人逢喜事精神爽,闷上心来瞌睡多。当人们遇到压力挫折时会产生焦躁、紧张、郁闷、抑郁等不良情绪,事实上,外界的刺激确实可对人们的情绪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而药物,尤其是我们容易忽视的一些维生素类药物的缺乏也可能导致这种负面情绪的产生。所以情绪不佳时,若为维生素缺乏所引起,可以考虑外源性补充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或补充相应的药物,如B族维生素、维生素C、维生素D等,让“妙药”吃出好心情。
B族维生素主要有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B12等,它们都可以影响到组织细胞包括脑细胞中的能量产生。维生素B1被称为精神性维生素,可以改善人们的精神状态,更可以维持神经组织的正常活动。当缺乏维生素B1时,人们会出现沮丧、易怒、暴躁的情况,而严重缺乏时则可能会引起周围神经炎,此时可以通过多吃富含B族维生素的粗粮、豆类、瘦肉、酵母提取物等食物,也可以直接服用相关的合成制剂。
维生素B6可参与糖代谢与氨基酸代谢,与5-羟色胺、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多种神经递质的合成有关,而人们的情绪正是受到神经递质的调节。当人体缺乏维生素B6时,可能会出现抑郁、急躁等不良情绪。例如长期服用甾体类避孕药的妇女,就有可能引起体内维生素B6的缺乏,从而导致情绪悲观、暴躁等,此类妇女应当适当的补充维生素B6。在饮食上,也可以通过食用瘦肉、香蕉、花生、牛肉等食物来加强食补。
维生素B12可参与氨基酸、脂肪、碳水化合物的代谢,维持神经鞘的脂质代谢与功能,维护神经系统的健康完整,若缺乏则可出现反应迟钝、情绪异常,饮食上可通过多食用动物内脏、红肉、蛋类、乳制品等来加以纠正。而对于严重缺乏B12的患者,可以通过注射给药来补充。
维生素C可参与体内的羟化反应,促进5-羟色胺及去甲肾上腺素的合成,缺乏时可导致情绪抑郁。对于缺乏维生素C的患者,可以考虑食补,应多吃新鲜的蔬菜与水果,也可以服用维生素C的制剂,如维C泡腾片来进行补充,但注意一定要以冷开水来溶解,水温过高,如超过40℃会导致维生素C的理化性质发生较大改变。
维生素D可以促进钙的吸收,用于防治佝偻病和骨质疏松,此外,维生素D还有一定的神经免疫调节作用,也有研究表明维生素D可影响神经传递的有关基因的表达,更有不少研究表明抑郁症的严重程度与维生素D的水平呈负相关。当维生素D缺乏时,可引起头痛、食欲减退、精神疲劳、情绪低落、易怒等负面症状。当人们出现抑郁或情感障碍时,有可能与维生素D的缺乏有关,此时可以考虑通过多做户外运动、多晒太阳,但注意不能隔着玻璃晒太阳,因为玻璃会阻断阳光中的紫外线,达不到促进人体合成足够多的维生素D的目的。日常中也可以通过食用富含维生素D的奶制品等来加强补充,当然也可以服用相关的维生素D类制剂。
人们的情绪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其中维生素类物质就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当维生素缺乏时,人们会表现抑郁、紧张、暴躁、反应迟钝等负面情绪,应当及时、适量地补充,一般可以通过食疗或药物治疗的方式来进行纠正,堪称为“妙药”。此外,抽烟、饮酒、用药等因素均可影响维生素类药物的吸收,这些人群应当改变其不良的生活方式或相应预防性地补充维生素,以免出现情绪上的异常波动。
此外,B族维生素往往存在相互之间的影响,实际生活中可以考虑使用复合维生素B,规避不良反应。虽然维生素是调节情绪的“妙药”,但也并非是多多益善的“灵丹妙药”,如过量服用则可能会产生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如过量服用维生素C可引起结石,维生素D过量可引起血钙升高等等,故“妙药”也应合理、适量、安全地补充,不可盲目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