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物”一直没弄懂,终于找到最详细的解答!

文 / 生命与健康
2017-09-05 06:20

忌食发物是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说法,很多时候患者会被医生或者身边的人告知不能吃“发物”,不然不利于疾病治疗和机体康复,但到底发物是什么?发物背后有着什么样的中医知识?

关于“发物”一直没弄懂,终于找到最详细的解答!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便加紧残害开国有功之臣。元帅徐达患上了“发背”(痈疽生于脊背部位),最忌吃鹅肉,朱元璋却别有用心地赏赐徐达肥鹅一只。因为鹅为“发物”,易动火发疮。徐达明知其恶意,但又不敢违抗君主的命令,只好当场吃下。不久,徐达“发背”扩散而亡。

关于“发物”一直没弄懂,终于找到最详细的解答!

传说的真实性我们不做深究,但可以看出“发物”一说在民间广为流传,也是许多患者关心的话题。“发物”是老百姓在和疾病做斗争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历史文献中记载属于“发物”的有100多种,很多都是人们每天必需的营养品,如果属于“发物”都不能食用,势必导致营养缺乏。仔细研究历史文献后不难发现,“发物”的发现是偶然的,100多种“发物”的发现经历了漫长的过程。随着历史的推进,很多当时被认为是“发物”的东西,在后来的实践中并没有诱发疾病或使病情加重,因此这些“发物”渐渐被人们淡忘而成了正常食物。

所谓“发物”,是指容易诱发或加重某些疾病的食物。客观地说,“发物”确实存在。但是一种食物对于一种疾病是不是“发物”,需要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轻重而定,也就是说,需要根据中医辨证结果来确定是不是“发物”。

关于“发物”一直没弄懂,终于找到最详细的解答!

发物的核心是中医的饮食禁忌理论

中医认为发物是指摄食后能引起旧疾复发、新病增重的某些食物。近代名医秦伯未在《中医对于病员的膳食问题》中说过对发物的定义:“凡能引起口干、目赤、牙齿肿胀、大便秘结等的荠菜、韭菜、香菇、金花菜等,都有发热可能,俗称发物。

”《汉日辞典》“发物”条释:“一般认为,是刺激、加重外伤、肿疱疙瘩或某种疾病的食物,如羊肉、海参、鱼等物品”

。发物可理解为:在健康人正常摄入食物和患病服药及病后调理的饮食过程中,因不当饮食而诱发产生某种病症,激发新病或妨碍治疗、加重病情,影响机体康复的一类食物。

中医历代医家的认识中,当食物易与药物产生不良反应时要忌口,其实这些忌口的食物也是发物。如《灵枢五味》

有记载:“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

《本草纲目》也有记载:“凡服药,不可杂食肥猪犬肉,油腻羹鲋,腥臊陈臭诸物。凡服药,不可多食生蒜、胡荽、生姜、诸果、诸滑滞之物”。

所以发物应该是饮食物,是在治疗康复的过程或在服用某些药物时,需要忌食的某些食物。从其理论核心而言,仍然是中医食疗的饮食禁忌理论。而忌口(包括发物)确实有利于缩短病程、防止疾病的加重与恶化、促进疾病的康复。

 “发物”常分为以下几种。

动火“发物”——

烟、酒、葱、蒜、韭菜、狗肉、羊肉、油炸食物、卤制品等能助热动火,同时火容易耗伤津液,因此有发热口渴、大便秘结等症状的人不宜食用。

动风“发物”——

虾、蟹、鹅、鸡蛋、椿芽等有动风的作用,因此荨麻疹患者、湿疹患者、中风患者不宜食用。

助湿“发物”——

饴糖、糯米、猪肉、面食等具有肥甘黏腻之性,因此有湿热、黄疸、痢疾等疾病者不宜食用。

积冷“发物”——

冬瓜、四季豆、莴笋、柿子等具有寒凉润利之性,能伤阳生寒,因此脾胃虚弱者要慎用。

动血“发物”——

白酒、胡椒、羊肉等具有辛热入血、动血伤络、迫血外溢之性,凡是月经过多、皮下出血、尿血等患者不宜食用。

滞气“发物”——

大豆、芡实、莲子、芋头、红薯等具有滞涩阻气、难以运化之性,因此腹胀、积食者不宜食用。

关于“发物”一直没弄懂,终于找到最详细的解答!

需要注意的是,“发物”确有发病的作用,但食用“发物”后不一定都发病,关键在于食物巧妙搭配。比如生痰性“发物”,如牛肉、羊肉,若能与萝卜配合在一起,则有利湿化痰的作用,就可以不发病;动火动血类“发物”,如狗肉、黄鳝,若能与性寒凉的豆腐、茼蒿、白菜配合在一起,就可制约其热性,有热性疾病的人也可适当食用。

发物因人而异不可能对任何人都产生致发作用

关于“发物”一直没弄懂,终于找到最详细的解答!

发物致病还类似于现代医学,所指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中的食入性食物过敏症的某些表现。

故发物的含义又可理解为:“凡因正常食用某种无毒的食物,而能诱激某些人突发产生病症(如过敏性荨麻疹、湿疹、紫癜、胃肠炎、休克等)的食物”。

另外,很多人有这个说法,说忌口的东西试着吃了没事。其实,这个要分开来看,对于常见的发物,也要考虑到具体的历史时代和情景,古代医籍上记载的发物,也许在现在并不是完全就不能食用,发物因人而异,不可能对任何人都产生致发作用,常由家庭遗传、个体差异(过敏体质状态)所决定。古人记载发物还受到了当时季节气候、膳食搭配、加工制作等外部因素的影响,所以不要拘泥。比如在古代,这种发物之所以被记载,是因为运输和存储中食物发生变质或者其他卫生问题,从而影响疾病甚至诱发食源性病症表现,加重原有病情,这个问题现在得到了解决,也许这个“发物”就不会再有发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