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自己突然很能吃,这需要引起注意了

文 / 美心说
2017-08-26 21:00

一、前言

狂食症在日常生活中,较不常被民众所了解。但根据研究,有约20%~40%的减重门诊病患,皆伴随有狂食症的病症状况(X)。

所谓狂食症,简单来说就是患者会在一段时间内,吃下相对多于大多数人在类似时间、类似情境下所能吃的食物量,且在此期间内,丧失对自我的吃食的控制能力(例如:无法控制自己吃什么东西,或吃下多少数量)。

发现自己突然很能吃,这需要引起注意了

在DSM-4中,原被美国精神医学会列为一实验性诊断,而在DSM-5之中,已被修正为一独立的诊断。

诊断依据为:

1.在过去三个月内,平均每周暴食一次或以上。

2. 暴食对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及忧虑感受。

3.没有极端的减重补偿行为(例如催吐)(DSM-5; 2013)。

而狂食症与暴食症─两者皆具有暴食之诊断标准,其主要差异在于,狂食症虽具有暴食的现象,但却没有暴食症患者,在暴食行为后会出现之相应的补偿行为(如催吐、极端的减肥行为等)。

也由此症状之差异,导致狂食症患者相较于暴食症患者,较易伴随有肥胖的状况发生。

狂食症的终身盛行率,据研究估计男性约为2.0%,女性则约为3.5%(Spada et al, 2015)。

在美国,具有狂食行为的青少年及儿童,估计其流行率为6%~40%( Shomaker et al. 2010)。

在临床上,是狂食症是一个与肥胖密不可分的疾患,且狂食症患者亦与因其心理社会因素产生的问题高度相关(Grilo et al. 2014)。

发现自己突然很能吃,这需要引起注意了

二、狂食症患者之身体意象

虽然狂食症的患者,常并有肥胖和体重值不稳定(unstable weight)的状况,但肥胖并不是暴食症的诊断标准之一。

事实上,暴食症在客观评定不肥胖的个体中也并非少见(Dingemans, A. E., & van Furth, E. F. ,2012)。

在针对过胖及未过胖狂食症患者的研究中指出,狂食症与肥胖及停不下来的体重有关系,而被诊断有狂食症的患者,多始为未过胖,但具有越来越重的倾向。

且无论过胖或未过胖的患者,两者在自我克制力、对吃食行为的态度、对自我身体形象的看法,以及感到忧郁的程度等向度上,皆无显著之差异。

亦即在有客观的肥胖标准(BMI>30)下,过胖及未过胖的狂食症患者,其对自我的型体及克制力等因素,皆同样导向让自己越来越胖的结果。

而在研究中也提及,未过胖的患者年纪较轻且较不愿寻求专业协助;而在未来,未过胖狂食症患者有极大的可能性在未来成为过胖的患者(Dingemans, A. E., & van Furth, E. F. ,2012)。

Shomaker(2010)的研究中则指出,青少年的(进食)失控情形(Lost Of Control,LOC)是一个明显的标志,可以标示出那些正面临饮食摄取及体重超重问题的青少年,这些青少年亦为狂食症的潜在患者(Shomaker et al.2010)。

考虑狂食症的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具有随时间而增长的特性,且其狂食行为的发起,多来自个体的内在因素如低自我控制力、对进食的渴求心理等,若能针对相关心理机制进行早期介入与疗愈,可收致较好的成效。

发现自己突然很能吃,这需要引起注意了

三、狂食症的危险因子

上述个体大量进食的内在动力与起因,可分为对进食产生大量渴望的想法(desire thinking),以及个体自我控制力低落。

于Spada(2015)的研究中,以渴望想法量表(Desire Thinking Questionnaire,DTQ)对262名受试者(77名诊断有狂食症,其余则否)进行测量。

该量表包含两个因素,分别为「口语的惯性重复渴望」(如「我会在心里告诉自己,我要不断练习我渴望要做的事情。」),以及「想象未来发生渴望的事件」(如「我想象自己在做我渴望做的事情」)。

研究结果则指出,该量表的得分可作为预测狂食症发生的危险因子。

推测缘由,因量表中,测量了个体口语的惯性重复倾向,而不断的重复对狂食的渴望,可视为是一种自我的暗示与强化,增强了个体对狂食的动机(Spada et al. 2015)。

于心理疾患中,家庭常常被视为患者症状发作或治疗上的保护因子,但在狂食症的治疗中则并非如此。

在针对2770组针对青少年与亲友(父亲、母亲或朋友至少一位)受试者的调查研究中指出,青少女的狂食行为,会因为亲人或朋友同样具有狂食行为,而有所提升仔细来说,青少女的狂食行为,会因为其异性朋友及父亲,具有同样的行为时,而有所增加;但青少年则否。

发现自己突然很能吃,这需要引起注意了

四、结论

综上所述,狂食症可以看做是一种由内在心理动机引起的精神疾患。

而横跨饮食疾患的各项病症中,患者有一共通的现象为「心理认定的肥胖」,狂食症亦同。

而青少年的狂食症发作,无论是对自我形体意象的不满、自我控制能力的低落、对狂食的动机想法、人际间的动力催化等,皆影响着个体的狂食症状。

而从青少年发展的角度而言,造成其狂食症状的原因,恐不单仅为偏差的饮食习惯或是不正常的认知(如低控制力),亦有可能并有父母价值观灌输、同侪压力等发展性议题,故此,若能透过青少年发展阶段的角度,配合其发展特性,施以兼具有病理性与教育性的治疗,可望能获得更好且更长远的效果。

更多心理知识请关注美心说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