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称 ”冬病夏治“的三伏贴,贴了也没用

文 / 雅雪电影讲解
2019-10-04 17:36

从7月17日到8月25日是今年的三伏天。每年这一阶段都会有许多医院收治到重症的中暑病人,但在这大热天里忽然增多的“病人”却不只是中暑患者,还有一类是排队去贴三伏贴的。

按照中医“冬病夏治”的理论,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体表经络气血旺盛的有利时机,通过适当地内服或外用一些方药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能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

其适应症包括: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慢性呼吸衰竭、慢性咳嗽、反复感冒、慢性鼻炎、慢性咽炎等。

一些原本门诊量并不大的中医院,在这个时节,就诊人数却可忽然达到平日的十倍之多,甚至有一部分人是排队去贴三伏贴的。一些媒体认为“这种红火的场面,说明中医还是非常受欢迎”。

很多人都喜欢以某一疗法的流行程度来当作判定该疗法是否有效的证据,其实这并不可靠。因为很多时候,所谓“亲身感受”并不能作为医学科学上的证据。

我们不妨仅以哮喘为例,探讨一下三伏贴是如何起效的。

夏天用药,居然冬天起效?

哮喘是气道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根据全球和我国哮喘防治指南,经过长期规范化治疗和管理,80%以上的患者可以达到哮喘的临床控制。

治疗哮喘的药物分为:控制性药物与缓解性药物。

前者主要用于治疗气道慢性炎症,这一类药物为抗炎药;

后者是通过迅速解除支气管痉挛,从而缓解哮喘症状,这一类药物为解痉平喘药。

而三伏贴的使用方法,是在患者背部特定治疗哮喘的部位上,贴上化痰定喘的益气贴,以减缓气喘的发作。这样常年受气喘、过敏病所苦的病患,就能有所改善。

按照这种说法,它似乎应归类为缓解性药物,但按照冬病夏治的说法,这种药物的作用又是在冬天起效的,这可能吗?

首先从给药方式上看,这属于经皮给药。除汗腺以外,人类的皮肤不透水,但脂溶性药物可以缓慢通透。

在多年以前,农业作业防护不够的时候,很多农民会在喷洒农药的过程中因经皮吸收而农药中毒,临床上也确实有一些药物经此途径给药,比如麻醉科用于镇痛的芬太尼贴和氟比洛芬贴就是此类。

但这类药物都要遵循一般药物的代谢规律,比如经过肝脏进行生物转化,而后经肾排泄,也就是说,这些药物不可能一直存在于人体起作用。

当人体内药量因代谢而减低到二分之一时,所花费的时间被称为药物的半衰期。

如果以此推断的话,三伏贴中药物的半衰期岂不是要以年来计算了?有关三伏贴的研究,有任何一项是关于其半衰期的吗?

事实上,并没有。更何况元胡、细辛、麝香、白芥子、甘遂等中药是脂溶性的吗?这些药物能通过皮肤吸收吗?

这一类吸收可疑,“半衰期”离谱的药物,怎么就能对哮喘有效了呢?

这在药理上便说不通。

故弄玄虚的三伏贴

从给药时机上说,既然其声称原理是“利用夏季气温高,人体毛细孔张开”。那么又为什么特别要强调三伏那几天呢?如果赶上雨季,这些日子连太阳都不出,请问这个时机贴三伏贴还有用吗?

或者说,如果只是利用高温的话,那么人在桑拿室也能制造出一个局部的高温环境来,那么使用三伏贴还需要挑选三伏天吗?

也有三伏贴的使用者声称,三伏贴可以使“免疫功能不断增强”的,倘若以改善整个人体的抗病机能为目的,比如像规律饮食锻炼身体这类基本的措施,全年都可进行,又何需挑什么春夏秋冬呢?

这在给药时机也说不通。

这让我想到鲁迅文章中,为其父看病的中医要他寻找原配对儿的蟋蟀,还有些传说认为某种药材的采割,必须在某月的月圆之夜,采药人需以棉布包鞋底,勿使脚步的响动惊了药性,更需以极快之刀割取,否则走了“元神”药效不佳……

凡此种种具有明显巫术特征的故弄玄虚,无非是为了增强病人心理暗示的效果罢了——即越神奇=越有效。

奇葩的试验

这种医学原理上完全说不通的治疗方式,为什么会被一些人认为是有效的呢?这就涉及到了疾病的自然转归及安慰剂效应等因素了。

比如像咳嗽这种症状,本身在一些时候就具有自限性。有不治而愈的可能,不过自愈的过程需要一段时间。如果恰好在这段时间里应用了某种方法,患者就很可能把咳嗽的自愈(或仅仅是好转)归功于三伏贴的神奇。

其实不少疾病其发病机制与精神理因素有关。研究发现,即使对这类病人使用并无实际疗效的安慰剂,其“疗效”亦可达10-30%,某些得到病人高度信赖的医生,使用安慰剂甚至能达到50-80%的疗效。

为了屏蔽掉这种安慰剂效应,科学家采用了双盲对照的方法,即在新药临床试验中使用安慰剂作为对照,这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新药临床试验中必须遵守的一个基本原则。

双盲设计的好处,是为了避免主观因素对疗效评价的影响。其必要性已由许多研究所证明,因为医生一般会偏爱自己的治疗,病人也有取悦医生的倾向,主观上都存在有效期望,于是就很容易产生有效的假象。

经过这样一番大浪淘沙似的严格检验,大量的试验阶段的药物在进入正式临床使用之前就被淘汰掉了,而真正卓有成效的药物则会脱颖而出,帮助医生治疗病人。正所谓“真金不怕火炼”,而凡是拒绝这个检验过程的药品或治疗方式,应做无效推定。

2015年,有一篇题目为《A Systematic and Narrative Review of Acupuncture Point Application Therapies in the Treatment of Allergic Rhinitis and Asthma during Dog Days》的文章,发表在一个专门刊载另类医学的所谓国际期刊上(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其中提到的一个对照试验,居然是用三伏贴组与口服中药组做对照,得出三伏贴有效的结论。

切莫说用以做对照组的中药本身的疗效就是可疑的,关键是这两组病人显然很清楚自己属于哪个治疗组,也就是说,这样的对照,完全做不到盲法。

目前能检索到的全部有关三伏贴的所谓研究,几乎都存在这种试验设计不合理,研究质量低劣的问题。也就是说,这类文献根本不能作为证明三伏贴有效的证据。相反,这恰恰说明,三伏贴的推崇者对三伏贴的实际疗效是心知肚明的,所以只能用这种看似严谨实则奇葩的试验设计暗度陈仓。

三伏贴,创收贴

药品是一种特殊的“消费品”,专业知识的匮乏使病人不具备对药物的选择能力。与各类消费群体相比,作为药品的直接“消费者”的病人显然处于劣势。

在中国大部分医疗机构使用的三伏贴虽有合法的批号,但其治疗效果却一直没有得到主流医学界的认可。部分医院大打冬病夏治的牌,无非是利用了多数民众的无知和国内政策上的保护罢了。

说得再严重一点儿,三伏贴可能作为安慰剂都是不合格的,因为安慰剂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安全,可三伏贴不是可以随便贴贴玩的。

很多夏天开展三伏贴业务的医院,在同一时期的皮肤科这个也会接诊很多接触性皮肤炎的病人,这都是拜贴三伏贴所赐,不过这种三伏贴与皮肤科双重创收的组合,也许是医院经营者所乐见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