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线的走行和产生的体态问题?

文 / 运动balaba
2020-04-06 00:15

螺旋线起始于颅骨侧边,从项线外侧的上 方,枕骨和颐骨连接处,向下进入头夹肌。途中,还搭载了颈夹肌,汇聚于c6 到T5 的棘突连续的筋膜束跨越棘突顶,连接到具有同一肌纤维的对侧大小菱形肌,(一个从头夹肌到较薄的上后锯肌的机械连接,位于菱形肌下,附着到竖脊肌外侧的肋骨上,菱形肌带着我们沿相同路线到达肩脾骨内侧,这样将左侧颅骨与右侧肩脾骨相连,对侧亦然

从肩脾骨内侧有一条筋膜线直接连接到肩袖中的冈下肌和肩脾下肌,但是螺旋线在肩脾骨深层有一条较不明显却很强大的筋膜与前锯肌相连。菱形肌与锯肌的最佳位置相连,后者是一块有许多内在纤维方向的复杂肌肉。螺旋线的轨迹主要通过前锯肌的下半部。前锯肌起于肩胛骨内缘的深面,连接到前9根肋骨,而其中连接到第5到第9肋的部分为我们下面的行进提供了螺旋形的连续。

一般情况下与螺旋线相关的姿势代偿包括:踝旋前/旋后, 膝扭转, 骨盆相对双脚的旋转, 胸腔相对骨盆的旋转, 单肩耸起或向前移位, 以及头部倾斜、位移或旋转。

菱形 - 前锯肌(菱形肌- 前锯肌带)通常呈现内外侧或左右侧的不平衡, 这些都可用手法治疗。先以内外侧不平衡为例:常见的模式是菱形肌的闭锁延长状态(过度牵拉, 离心性负荷)、前锯肌的 闭锁缩短状态(向心性负荷)牵拉着肩胛骨远离脊柱。让患者坐在矮床或凳上, 双脚踏地且膝盖低于鹘部,胸部中段轻度向前屈, 治疗师站在患者 的背后, 让你的胸部贴在他的背部(若感到不妥可以利用枕头间隔,你必须贴紧患者后背, 起支撑作用以利于操作)。 治疗师张开双手放于胸腔外侧,在肩胛骨外缘或偏外, 以 及背阔肌的外侧缘, 手指近端放松, 手指方向与 病人的肋骨平行, 而手肘间的宽度则放在你自己舒适的位置上。 将组织绕着胸腔向你的胸部和他 的背部旋(Peel), 将患者背阔肌和肩胛骨带向 后方中线。不要将手指扣入肋骨间, 而是要围绕 肋骨带动整个肩关节结构。 同时让患者夸张地挺 胸吸气提升胸部, 几次练习后可以牵伸其前锯肌的肌筋膜, 调整菱形肌到合适张力,相反的模式不多, 但也经常遇到, 一般发生在菱形肌闭锁缩短和前锯肌闭锁延长的情况下。 这种模式中肩胛骨被推向接近棘突的高位,通常 伴有胸椎扁平(延展)。

要调整此模式,让患者坐位,身体轻度前屈 (不要达到肘关节够到膝的程度)以暴露出胸椎和肩胛骨内侧缘间的区域。治疗师站在患者后面,利用你的指间关节或肘关节从中心线向肩胛骨施力,两侧皆以远离脊柱的方向延展。患者可以有 两种方式来帮忙:双脚支撑用力以抗衡你的施力;维持背部稳定并形成更大角度的圆背(弯曲)会更好。

从前锯肌的下段附着点,我们的路线很清晰:t- 前锯肌与腹外斜肌间有强韧的筋膜连接腹外斜肌间有强韧的筋膜连接,腹外斜肌的纤维融入浅层腹部腿膜" 中,后者跨越腹白线,交织于对对侧腹内斜肌纤维,这带领我们到了骼前上棘,也到了一个短的体侧线起点。将指尖插入腹部筋膜浅层中,并斜向对角,朝向 对侧肋骨提升筋膜, 也会显著地矫正筋膜的不平衡。

腹内斜肌向内、上方牵拉骼前上棘,其他内斜肌纤维和腹横肌纤维,则直接向内牵拉。还有内斜肌扇形区域内的其他纤维,加上腹股沟韧带,向内、下方牵拉。缝匠肌附着在骼前上棘,走向膝关节内侧,主要向下并轻微向内牵拉。骼肌,紧贴骼前上棘的内侧缘,则朝 股骨中间部分直线向下拉。股直肌,在大多数人中并不会连接到骼前上棘。然而,它在骼前 下棘靠下一些的附着点从鹘部前方施加了向下的拉力。阔筋膜张肌则产生向下走向到膝关节外侧的拉力。臀中肌向后下方的大转子牵拉,腹横肌 以接近水平的方向沿骼峭向后牵拉,腹外斜肌则 向后上方朝胸腔下缘牵拉。在站立和步行过程中,平衡的维持至少涉及三条解剖列车的经线:螺旋线、体侧线、前深线,以及通过机械性连接的前表线。由于许多拉力和经线竞争性地位于骼前上棘,螺旋线并非总能很好地沟通自己的上段和下段我们通 常需要单独评估和考虑这条线的上、下两个部分。

从骼前上棘继续行进,我们从骼前上棘下方和骼峙边缘开始,腹内斜肌纤维与阔筋膜张肌纤维直接延续。我们从骼前上棘下方和骼峙边缘开始,腹内斜肌纤维与阔筋膜张肌纤维直接延续。阔筋膜张肌与骼胫束前缘的连接,我们已在体侧线中提到,它们向下连接到胫骨外侧髁,但在这里不像在体侧线时缓慢走行到肺骨肌群,而是借由一条在骼胫束前缘比较明显的筋膜直接连接到胫前肌,

胫前肌向下向内走行,穿过胫骨下段,连接 至第一跖骨和第一距骨关节的关节囊。在传统解剖学中,这看起来像螺旋线的止点,但从关节囊的另一侧看,它与腓骨长肌筋膜相连,而且发现这两条肌腱都有两个分叉连接到相同骨骼和关节囊上,胫前肌与腓骨长肌之间既有筋膜连接又有机械连接。

奇怪的是,悬带的两端(胫前肌和肺骨长肌)紧挨着排列在小腿的前外侧,在足部旋前(pronatedfoot)时,你会发现胫前肌处于闭锁延长状态(或离心收缩),而排骨肌处于闭锁缩短状态。因此,此时需要抬升胫前肌筋膜,从下方延长排骨肌,而胫骨肌通常也需要额外延伸。在足部旋后(supinatedfoot)时,治疗相反。

从排骨头到股二头肌(外侧的腘绳肌)我们沿着股二头肌的长头找到坐骨粗隆。

阔筋膜张肌-骼胫束-胫前肌-排骨长肌-股二头肌的复合体,可以视为一个连续的跳绳。从鹘部沿着下肢的前外侧向下到足弓,再从足弓沿下肢的后外侧向上到髋。

股二头肌长头是列跨越鹘部和膝盖的特快列车,在其深层,有两列重要但不十分明显的普通列车。它们有时可以解释腘绳肌的短缩、屈鹘受限及鹘膝整合受限等。其中第一列是股二头肌 短头,它和长头一样起于附着在肺骨头的肌膊,到达位于股骨上三分之一的股骨粗线,在此处与大收肌中段筋膜连接,向上穿过 股二头肌其余部分的下方,连接至坐骨支下面,恰好位于腘绳肌连接点的前方。股二头肌短头在慢性膝关节屈曲或胫骨外旋时可能过度活跃,而大收肌则与骨盆前倾或不能正常屈鹘有关。触摸 第四腘绳肌 需要在表层腘绳肌下方精确定位,在膝关节后外侧胖腓骨头上方找到一条股二 头肌肌健,从其内外两侧均可摸到股二头肌短头。大收肌可在患者侧卧屈鹘时轻易地找到(大腿放 在枕头上,以防止骨盆扭转),同时能暴露下肢内侧以便操作。找到腘绳肌位于坐骨粗隆后侧的连接点,并沿着坐骨粗隆前侧下缘约1英寸(约2.5cm)的 位置触摸,找到强健的大收肌连接点,指示患者向天花板方向抬起膝关节,可以从腘绳肌中分离出来,从此附着点向股骨中点向下处理大收肌。

从外侧腊绳肌开始,我们可以沿着后表线的轨迹到达祗结节韧带,穿过祗部筋膜向上到达对侧的竖脊肌。而通过这, 种模式,螺旋线的力量能沿着后表线将骶部筋膜 的张力传至身体同侧的脊柱肌群竖脊肌的轨迹最终通过螺旋线的起始点附近 (从下方穿过菱形肌、头颈夹肌)连接到枕骨

第一条轨道是头颈夹肌,即我们在体侧线提到的部分,它可以在后头脊下被明显的触及,在浅层斜方肌下从侧面向颈椎棘突倾斜。当头部抗阻力同侧旋转时,会碰到你的指尖。当患 者抵抗你的大拇指转头时,在同侧较薄的斜方肌 深处,可明显触及向下倾斜并走向脊柱上胸段的 夹肌及其纤维。如果将手指慢慢插入受试者肩胛骨的脊椎侧缘,可以触及菱形肌延续到前锯肌。在瘦人中,当肌肉收缩(如俯卧撑时),可看到背阔肌外缘较低的四、五肌束部分,从前锯肌下部前方到腹外斜肌的连接,跨越腹白线到达对侧腹内斜肌,是很容易观察或触诊 到的,然后就到了腹内斜肌与骼峙前部 和骼前上棘的连接。从这里往下,将您的手指放在骼峙前缘,然 后外展并内旋鹘关节,将会触到阔筋膜张肌。从这里,骼胫束可被触及,但在大腿上端不明显,向下靠近膝关节就更清晰了。当骸外展 且脚离开地面时,可轻易触及骼胫束到膝关节再到胫前肌的连接,沿着胫前肌从胫骨前方向下,到达内踝支持带下方突出的强壮肌腿。用力背屈和内翻足部以 尽可能向下触及这条肌腱,直到您到达位于第一距骨和第一歇骨间的车站为止,排骨长肌刚好起于此附着点的另一边,且通过关节囊的筋膜而形成连续。但是由于有覆盖在 足底的肌筋膜与筋膜垫,所以腓骨长肌起点很难 触及,除非是侵入式触诊排骨长肌肌 腿穿过足底深层几乎到达每个结构,并穿过骰骨中的通道(同样难以触诊) 连接到外踝下方的几个脚趾在此可摸到两条肌键,但腓骨短肌腱(是体侧线的一部分,不属下螺旋线) 在肺骨长肌肌腿之上,并且明显地朝向并附着于 第五距骨基底部。排骨长肌的肌筋膜向上穿过小腿外侧到达腓骨头,此处有一个非常明显、容易触及、通过解剖可以看到是连接到外侧腘绳肌的一一-股二头肌。从腘绳肌沿大腿后外侧向上到达坐骨结节。从这 里开始,螺旋线的连接转移到低结节韧带、骶部筋膜和竖脊肌上螺旋线调控上半身旋转的最佳路线, 是调控上半身旋转的最佳线路。说是调控,是因为临床经验提示我们螺旋线只是有时引起姿势性的旋转或扭转,但是,它通常是代偿深层脊柱旋转肌群的,任何核心的旋转将影响表浅的线,尤其是螺旋 线,它更容易在代偿模式下闭锁。如果脊柱的核心 模式是右旋,那么外围的螺旋线就会经常出现左侧 螺旋线的平衡性缩短。一旦认识到这种模式,就意味着在放松核心 肌之前,必须先放松外周肌肉。这就是在这些模 式中处理螺旋线的目的。当外周代偿模式被解除后,核心旋转模式将越发突出。这时,当 事人会觉得(或者看起来)躯体更加扭转。因此,教育他们认识到正在发生什么尤为重要一只有 当螺旋线的外周旋转模式解除后,才能有效地处理前深线或深层脊柱肌肉的核心扭转模式。


前锯肌是一块复杂的肌肉。由方形和三角形的肌肉联合而成的宽大扁平面既能稳定也能控制肩部 。前锯肌的下部纤维显然属于螺旋线,但是其中间纤维却穿过胸大肌下面,在胸骨底部越过中 线,于内衣线的位置互相连接这使 螺旋线产生一 条支线,形成普遍存在的头前移姿势。如果我们从胸骨剑突上的中线起, 环绕前锯 肌的中间部分到菱形肌的中部, 再到头夹肌,最 终我们将抵达对侧颅骨,很多头前移的人都有胸带的紧张,这是拉力传递的主要途径。

从螺旋线的整体来看,胫骨肌连接到股直肌(前表 线)、 缝匠肌(前表线支线)、 骼胫束和阔筋膜张 肌(螺旋线)。这些连接最终走到鹘骨的最前端: 骼前上棘或骼前下棘。排骨肌则经过股二头肌长头连接坐骨结节。换句话说, 也就是鹘骨最后方。这样, 由胫骨肌和排骨肌形成的 “马镫” 或 “悬韧带” 将从下肢向上延伸到骨盆, 与骨盆位置相关, 骨盆前倾会使骼前上棘靠近足 部, 这样胫骨肌上方的张力消失, 导致内侧足弓有降低的趋势(但并非绝对)(A) 。相反, 骨盆后倾将会向上牵拉胫骨肌, 放松肺骨肌, 这样, 足弓便有上抬的趋势,下肢后面缩短的螺旋线将拈抗前面的螺旋线, 使骨盆后倾和足外翻,足内翻和骨盆前倾说明了下螺旋线前侧的路线有缩短(胫前肌-骼胫束前缘)不过, 这一模 式也与前深线的缩短有关。当我们了解螺旋线是怎样从骨盆前面的骼前 上棘到膝的外侧然后下行到踝内侧, 我们就能清楚地看到它对膝盖方向的影响。 它把膝关节外侧 拉向从骼前上棘到内踝的线。

脚跟的确在站立和步行时承重,但是外侧两个脚趾及其相关骨头(第四、五距骨与骰 骨)实际上是扮演平衡的角色,像是脚的独木舟支架,腓骨被特别塞在胫骨髁下方,就承重而言相当差的位置,而且事实上看起来对抵抗向上的拉力更有意义,而非对抗向下的力。足部有八块肌肉将排骨向下拉,但只有股二头肌直接将它向上拉。换句话说就是外侧足弓—一经由胖骨肌、股二头肌和祗结节韧带连接到胀骼关节,足跟的位置和外侧足弓通过下螺 旋线后段影响祗骼关节此复合结构的张力被来自下面的腥绳肌和上 面的抵棘肌、腰骼肋肌所调整的稳定。

在右腿向前时,右侧骰结节韧带和左侧长的骰骼背侧韧带很轻松地代偿,联合限制了骰骼关节 在骨盆内移动。左腿向前、右腿在后时,则相反,从而连接了整个后侧螺旋线,使其在行进中稳定骨盆。 如果这个系统不能正常工作,更容易出现明显的非对称运动,并往往伴随疼痛,这需要从整体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