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健身去处少?政协委员:用好政策把学校场地充分利用起来
随着上海市民的健身意识不断增强,“市民去哪里锻炼”成为新的民生焦点。
“如何让学校体育场馆更有效开放?”
“怎么确保安全?”
在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进一步开放学校体育场馆”成为市政协委员们热议的话题,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不仅能为群众就近参与健身提供良好环境,还可以有效提升公共体育场馆设施使用率,委员们认为用好新政策,通过新机制和新模式就可以形成一种“双赢”的局面。
用技术“衔接”
“普陀模式”开放率达98%
2019年10月,上海市教委、市体育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文明办等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工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鼓励学校场地对外开放。明确了全市公办中小学校,除特殊教育、寄宿制等不宜开放的学校外,均应积极创造条件向社会开放体育场馆设施。
普陀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场地向社区开放工作,明确公办学校要承担社会责任,做到应开尽开。普陀区内现有中小学校72所,其中公办66所、民办6所,目前除3所特殊学校、1所女足专业训练校、1所学校操场大修外,61所公办学校体育场地实现日间开放,60所学校实现夜间开放,开放率达98%以上。开放时间大多安排在上午6:00—8:00,晚上6:30-8:30。
学校体育场地开放,体教两部门合作是根本。普陀区建立了由分管副区长任组长,体育局、教育局局长任副组长,财政、公安、社区办、街镇分管领导任组员的“学校体育场地开放联席会议”,共同商定开放方案,牵头负责学校体育场地开放的日常指导、督查、考核和评估,协调解决场地开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第三方管理单位、学校、属地街镇各司其职,分别落实场地开放的现场管理、场地维护、居民引导等责任,属地管理的交流渠道畅通,遇到问题,能做到信息互通、及时处置、互相补台。
从2008年启动学校体育场地开放,到2016年推出第三方管理服务模式,再到2018年7月升级2.0版本,普陀区通过“互联网+”的资源整合模式,大大提升了校园体育场地开放的管理水平。据市政协委员、致公党普陀区委主委、普陀区体育局局长顾薇玲介绍,2016-2017年普陀区推行场地开放1.0版模式期间,年平均接待健身居民90余万人次。2018年7月至今,年平均接待327万人次,增长了227%。截至2019年9月底,社区居民办理24.4万张免费健身卡,占区常住人口的19%,其中2万余人每周活动一次以上。
顾薇玲认为,学校体育场地开放,安全有序是关键。为此,普陀区引入了信息化管理手段,开发专门软件,通过实名办卡和刷卡出入,实现健身数据动态采集、动态管理。健身居民通过刷卡、扫码、小程序等方式进出学校场地,进校记录、离校清零,在场人员实时数据全区联通,方便健身居民导流和第三方管理。普陀区还积极配套完成了50所学校的软硬隔离设置,完成5所学校的灯光改造,实现61所开放学校灯光、软硬隔离工程全覆盖。在上音安师等7所健身人群较多的学校,试点安装人脸识别系统,提高校园开放技防水平。制定场地开放限流原则,按照2.5平方/人的上限,加强对场地开放的安全管控,为学校免去了安全的后顾之忧。
普陀区还创新设立了“学校体育场地开放日”,结合各街镇社区体育项目企业、社区亲子、团建等活动以及13项阳光体育赛事等活动,扩大受益人群。通过体育场地开放,区内学校加大与社区的融合,展示学校形象,提升社会认可度和美誉度,形成了“双赢”。
让市民“组团”
提升开放效率和使用度
随着健身需求不断丰富,市民不仅满足于在学校操场跑道上健身,还希望学校的室内体育场馆也能开放。对此,市政协委员、上海大学体育社会学教授陆小聪认为,要做好学校室内体育场馆有序开放,也要求市民健身的组织程度和文明素养进一步提升。
日本是最早提出让公立中小学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的国家,日本9成以上中小学都实现了室内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陆小聪认为,成功的方法在于接纳市民的“团队性”健身,“日本市民从事体育活动的组织化程度很高,他们很少个人去健身,更多是以社团、集体的组织方式来参与健身,这就更便于学校来进行管理。”日本在社区内有成熟的社区体育指导委员会,他们会了解市民健身的需求,并主动与公立中小学进行预约。“这样就可以实现室内场馆的有效预定,形成登记制度可以提升学校场馆开放的使用率。”
对此,陆小聪建议要进一步发挥上海市社区体育协会这一体育社会组织的枢纽型作用,引导各社区的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等基层组织逐渐承担起帮助市民参与、预约学校体育室内场馆的职能,协助学校和教育、体育部门更好地开展好学校室内体育场馆的开放工作。同时,也引导好市民文明健身,在完成健身之后就把器材有序归位、并做好场馆清理工作。
加一道“保险”
配体育指导员引导健身
学校的体育设施让市民使用,如何杜绝安全隐患这个核心问题?对此,陆小聪认为除了购买保险外,还应当加一道“前置的保险”——在开放时段引入社会体育指导员对市民进行科学健身指导,形成校园体育场馆开放的“双保险”。
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周国强 摄
作为上海大学的教授,陆小聪经常会在清晨看到不少市民来到校园里健身,通过观察,陆小聪发现虽然上海市民的健身意识和积极性越来越高,但他们的健身技能掌握还存在偏差,身体素养也存在弱点。“购买保险虽然能够分解安全问题,但我们更需要做的是预防运动风险的产生,在校园体育场馆开放的过程中配备社会体育指导员可以有效减少运动伤害的产生。”陆小聪认为,室内健身多为团队运动彼此还能照应,在校园室外跑道上健身的市民更需要社会体育指导员来指导,提升安全系数。
在上海市体育局主导下,目前上海市社区体育协会已与上海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有机整合,将在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管理、培训、服务能级提升方面有进一步的举措。陆小聪建议把校园体育场馆也作为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的一块“阵地”,真正“用活”指导员功能,帮助市民了解运动的基本知识,开展科学健身指导,促进校园体育场馆更安全地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