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洞说|面对不同的健身流派,我应该听谁的?
你是否有这样的疑惑:
高碳和低碳,今天把低碳捧上天,明天把低碳贬到一文不值;
今天说脂肪是女生天敌,明天说千万要珍惜你的脂肪,觉得脂肪好委屈哦;
还有有氧和无氧,今天群嘲一下肌肉佬,明天婊一个极瘦的小姐姐说千万不要这样学。。。
一天一个样,到底该听谁的?
你可能关注了无数个健身公众号,每天都会看大量关于健身和饮食的文章,然后你的身材该什么样还是什么样,一点儿没变,身材好的永远都是写这些文章的人和你关注的那些健身达人。
不妙的是,当你深受某个健身博主或者健身机构账号的某个观点的影响,并根深蒂固成为潜意识用以实践之时,第二天又突然发现,另外一个博主却抛出了与你之前认识截然不同的观点。
其实这种情况很常见,比如跑步账号会一直鼓吹跑步有多么多么好,然后健身账号时不时就会出来diss一下,跑步会磨损膝盖blablabla,如果碰上营销号就会出现这种标题——《某男子坚持跑步20年膝盖磨损到无法下床》。
再比如有的人会认为高强度训练后肌肉酸痛到“无法自理”(延迟性肌肉酸痛)就是因为乳酸堆积,但有的人认为形成这种酸痛的因素有很多,而且训练后两个小时乳酸就恢复到正常水平blablabla...
不仅如此,有关训练前是否要热身、依靠增加肌肉提高基础代谢来减脂是否靠谱、训练方式应该大重量还是小重量等等的争论有很多,甚至每年都会有人站出来推翻力竭、顶峰收缩这些概念,以及不运动只靠饮食就可以减肥。
就大家最常听到的“生酮饮食”其实都没有被定性,觉得它有用的人会把它捧上天,觉得它没用的人对这种减肥方式嗤之以鼻。
然后,你就傻眼了,这都是什么跟什么啊,我到底要听谁的啊?!
其实这些观点并没有什么对错之分,因为人体本身就是一台复杂而精密的仪器,它本身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健身训练和饮食方面的东西将会特别复杂。
在学术界观点不一致的情况再正常不过,更何况这是民间。
特别是在健身领域,其中又参杂了大量的个人经验、信息传播过程中对事实的夸大以及伪科学的影响等等,就蛋白粉和肌肉增长之间的关系,100个人都有100种不同的理解,虽然很多比较权威的机构都在科普,但并没有什么卵用。
因为当在某个观点输出的时候,不同的层面直接影响了你的认知,而这其中出现偏差的概率基本上是百分之百。
打个比方。
正经研究:对34位运动员进行取样研究表明,负重蹲举动作对臀大肌的刺激非常强烈,其二型肌纤维得到了15%的增生。
当我们把正经研究转化到科普层面的时候,这么枯燥的术语和难读的数据就会变成一句话——
科普层面:负重蹲举动作可以高效训练臀大肌。
媒体为了能够尽可能广泛的传播来制造流量,不仅要容易理解还要押韵呢,然后——
媒体层面:无深蹲不翘臀。
至于看到的人怎么想,就各有各的解读了,但最常见的还是这种——
受众层面:我一天做300个深蹲,怎么屁股没变,膝盖还受伤惹?
当把正经研究和受众层面放在一起时,简直就是——
你可以回顾一下自己之前看过的所有有关健身的文章,很少有作者会用到“一定”、“肯定”、“绝对”、“任何”、“所有”类似这些表达肯定的词汇,转而会最常用到“大部分”、“有可能”这些比较中性的词汇。
最模棱两可的是这两个词——“适量”和“均衡”。就好比高碳,多高算高?低碳,多低算低?适量碳水摄入,就是介于高碳和低碳之间?那是多少?
懵逼了。
你可能会说,就不能有标准答案吗?
还真不能有。
任何过于极端,或者绝对化的观点,都可能有问题,同样的训练方式和动作用在不同人的身上,有的人就是受用,有的人一点变化都没有也是有可能的,包括饮食也是,你这边低碳饮食到大姨妈都不来,头发快掉光了,另一边还跟没事儿人似的,身材好到不要不要的。
甚至于有的人就可以靠着垃圾食品增肌成功,有的人天天eat clean吃得干净还不见得能瘦得下来,因为变量实在太多了。
至于每天面对那么多信息和众说纷纭的观点,到底要听谁的?
真的,你愿意听谁的就听谁的。
很少会有百分之百正确的理论,大多数理论既有支持它的论点,也有反驳它的观点,只有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