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说:我们的无助感来源于父母这三种行为
关注小编,天天一点心理小知识,助你心理更健康。
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和梅尔从条件反射实验中得出“习得性无助”的结论:频繁体验挫折——产生消极认识——产生无助感 ——动机、认知和情绪上的损害。即我们在经过多次的挫折后,我们慢慢的就会失去与命运、挫折抗争的心理能量。
生活从来没有容易过,从生到死,我们在漫长的岁月中会遭遇各种不同的失败与挫折,甚至不幸,如先天性疾病、学习成绩差、升学考试失败、失恋、夫妻感情破裂、工作失误或者下岗失业……
我们有的人能够抗住压力奋勇向前,但是也有大部分人面临困境时惊慌失措,心中充满了恐惧、无助感。他们常常会说:“我就破罐子破摔,不管了”,“我听天由命吧”,“我不行”。
这些常常就是我们在无能为力的情形下表现出来的“习得性无助”状态。这种状态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形成的。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我们的这种无助感主要来源于小时候父母的三种行为。
1、对我们期望过高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经常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实际上,我们已经非常努力了,而且做得也不错,就是得了98没有得到100而已。而我们的父母却会觉得我们没有尽全力,因为他们认为100分很容易。
我们努力换来的不是奖励而是指责,久而久之,我们心里就会有一种错觉:我永远都不会成功,我又何必白费力气努力呢?
渐渐的我们就失去信心,变得茫然,变成了所谓的“学渣”。
2、经常性指责我们有的父母动不动就因为一点小过错就对我们横加指责,甚至是打骂,认为不打不成才。
“你怎么又错了,是不是想找打?”,父母完全没有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特的个体,没有考虑过我们的感受,其实我们在打骂指责中学到的只有失望、绝望,最后变得毫无斗志。
3、 无意中的话语伤害“你看看隔壁家明明,这次又拿了全校第一,你呢?什么时候能及格就不错了”;
“你考试怎么总是没有进步,还想不想读书了,不读书就去打工”;
我们常常听到父母这样的攀比语言之后,心里只会越来越不好受,大脑中总是惦记着:即使自己再怎么努力也比不过隔壁家明明!
我们在父母的这些言行中长大,自己的这些“无助感”不断得到强化,到此时,我们的“习得性无助”已经形成了,且伴随着我们一路成长。
所以我们大部分人在挫折面前总会无形的就有一种退缩的本能,总想着逃离,然后自己才会感觉到安全,才能够继续生存下去。
关注小编,每天一点心理小知识,助你心理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