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当“勒索”走进校园,应该用物品去换取友谊吗?心理学家帮你支招,61个成长问题一一解答
孩子去好朋友家里玩,过一会儿孩子回来告诉我,好朋友不让他进家里玩,只有拿好玩的玩具去,才让进去玩。我一听,觉得怪怪的,平时我总是赞成孩子把喜欢的书带去幼儿园分享给好朋友,孩子也喜欢带着玩具去找朋友玩,怎么这次没带玩具竟有如此大的区别对待?“勒索”何时变成友谊的交往的条件?是否算是被欺负?
有些家长会说,朋友那么多,不差他一个,不跟他做好朋友也没有关系。可是当孩子在幼儿园、小学,面对要一起学习几年的同学,孩子还能选择缺少朋友吗?当一个个朋友离他远去,被孤立的只能是孩子,这时候父母还能怎么帮助孩子呢?只有让孩子学会应对这样的问题,孩子从能在群体中得到成长和认可。
无助的我寻求朋友的帮助,朋友推荐了这本由心理学家陶杏华和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王宁校长一起编著的《倾听孩子》。
这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书中的每一个问题,都是孩子们通过写信给陶老师的“心语信箱”的方式收集起来的,最初开设的短短几天,上百封信塞满了信箱。可见在十多年前还未引起父母重视的成长问题如此多,孩子们是多么渴望得到帮助。
书中从孩子对自我的心理调整、同学之间人际交往的心理疑问、孩子和父母的问题冲突、学习和生活的心理问题,这些孩子们会正面遇到的问题角度展开。
我先找到了类似的问题:我不善于拒绝别人。案例中,“她每次写错字都在我的文具盒里拿橡皮”;“我借了那么多东西,而她却一次都不肯借给我。”此段引用书中陶老师的回信:
来信这位同学需要做的,就是要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用一些办法让对方感觉到,比如对对方说,“要不然我带你去买一个擦子把,”对方可能就会说,“我有擦子啊”,“既然你有擦子,那为什么老用我的擦子呢”,这是在提醒对方——她有她的擦子。
“我借了她那么多东西,而她却一次都不肯借给我”,陶老师提出了《礼记》中的“来而不往,非礼也。”指出“那我下次就不会再借给她了。”是正常的反应,因为,两人之间的交往应该有来有往。
如果你仅仅从别人那里借东西而从来不借东西给别人,那么你的行为就是一种没有礼貌、没有礼节的表现;而如果只有你借给别人东西,而别人从来不借东西给你,那么你也会感觉到不舒服,感到自己没有被别人尊重,甚至被别人漠视。因此对于“来而不往”的双方来说是不平等的,它导致的结果是人际关系破裂告终。
如果她在任何时候、任何东西都不借给你,那这位同学是比较自私的。如果这样你很不舒服,那么,下一次她再借你东西时,你完全可以大方直接地说:“对不起,我要用,你借别人的吧。”或者他主动拿你的东西时,你要拒绝她,说:“你还没有经过我的同意吧?”总之,要清楚自己的想法,然后明确表达出来。
借着陶老师的思路,遇到前文中,遭遇“勒索”的情况,也可视为好朋友总是玩孩子的东西,却没有让孩子玩他的东西,就需要让孩子先告诉对方,如果需要拿玩具才能找你玩,你也需要拿玩具才能找我玩,如果没有玩具,可以用书本代替,用玩游戏代替,总之,让孩子交往之间,学会有来有往,才能让友谊平等。
孩子的成长,需要指引,家长不知道该怎么办时,又能怎样帮助孩子呢?跟着心理学家陶老师,倾听孩子的话语,倾听孩子成长背后的欲望和冲突。
全书61个孩子困扰孩子的小纸条,囊括了孩子对自我的心理调整、同学之间人际交往的心理疑问、孩子和父母的问题冲突、学习和生活的心理问题,帮助家长预见问题,帮助孩子按步奏解决问题,上好这节成长情商课。
童书妈妈夏末,是今日头条认证亲子阅读推广人,原创作者,常常举办小朋友们最爱参与的线下童书妈妈夏末读书会、故事会,帮助孩子们轻松面对阅读、深入阅读,轻松面对成长压力。
欢迎转发,收藏,共同探讨。原创心得,未经允许,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