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心智 (二)——读《少有人走的路》有感

文 / 芳苓南
2021-12-20 09:16

《直击心智二》

前言:一位发展心理学老师献给渴望成长和自我完善的父母们的礼物。让我们共同探寻人类心灵发展的奥秘,看到心理问题背后的本质,学习维护自我身心健康、自我治愈和发展自我潜能的法宝。

TEACHER'S DAY

作者:生理的成熟不等于心理的成熟。心智不成熟的父母,是孩子一生痛苦的本源。心智的不成熟还会导致诸多心理疾病、精神疾病和心身疾病的发生。解决这些问题、疾病的良方,唯有真诚面对、勇敢地踏上自我心智成长与发展之路。

三、关于心理问题& 病耻感

原文:“This tendency to avoid problems and the emotional suffering inherent is the primary basis of all human mental illness.”

1.我的问题真的是我的问题吗

在坎坷的人生旅途中,我们必须面对各种问题和困难,就像书中所说: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

我们要清醒的看到,问题不是我们制造出来的,它是客观存在的,不会因为我们的忽视、回避或者做些什么预防而消失,但是回避问题和逃避痛苦,是引发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

所以,我的问题真的是我的问题吗?答案是:你不能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

2.“儿童妈妈”少女妈妈” 在我的生命早期究竟发生了什么

现实中经常可以看到心智不够成熟的母亲(或者父亲),他们的心智状态尚停留在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阶段。这些固着、停滞、萎缩的心理状态,使他们无法成熟地处理自己的情绪、很难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不愿意独立、不愿意直面困难、更不愿勇敢地承担起自己做为父母的各种责任、很难成为合格的父母。

但是已经为人父母,他们给子女带来的,是新一代的迷茫慌乱、极度缺爱。只有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勇敢直面眼前所有的现实困难,不再回避地去解决问题,从自我的改变开始,才能做孩子的领路人。

在儿童和青少年最初的成长中,为了解决首要的生存问题,孩子们会压抑自己本真的、正常发展的需求、去改变自己的认知和表达模式,只为用这种方式去讨好、去迎合自己的父母、去适应不良的生存环境。

如果他们遇到的是一对问题父母,不能给孩子温暖、有爱的家庭环境,这些伤痛将被妥妥地收藏在潜意识中。终有一天,这些伤痛可能以心身障碍、品行障碍、自我攻击(自残、自杀、抑郁)、犯罪等形式“完美”地呈现 出来。

3.育龄期女性最需要什么帮助

在鼓励生育的大好政策中,除了假期、经济的补贴外,对孕产妇的心理帮助也亟待解决,这对防止和减少孕期及产后抑郁症、儿童自闭症等疾病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孕育心身健康的下一代,应从关爱育龄期女性的心身健康开始。促进育龄期女性心智尽快成熟、直面现实和心理问题、疗愈早期心理创伤、了解和学习正确的孕、育科学知识,这些都是我国育龄期女性急需的帮助。

在注重人口数量发展的同时,还要从根本上提高人口质量,减少各类心、身疾病的发生。

4.高居不下的“厌学”背后是什么

“问题孩子”只是用厌学 、不愿去学校、各种心身症状这样的方式在表达内心的愤怒、反抗、防御,这是他们在用这些极端的方式来维持自己的心身平衡、不至崩溃的那最后一道防线。

问题孩子的背后是问题家长,问题家长的背后,是现实的生存压力、长期积累下来的问题,让家长们更多的采用了或逃避、或暴力、或代际传递下来的简单模式以应对孩子们出现的一个又一个的“问题” 。

父母们缺少帮助、支持和关于心智成熟的科学知识,他们大多甚至没意识到或潜意识里根本就不愿意承认,孩子出现种种学习、情绪、行为“问题”的原因之一 ,竟是因自己心智的不成熟所致。

导致“厌学”居高不下的 另外一个原因,是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从基础教育开始,孩子们都被绷的太紧,其认知发展似乎长期被迫游走在“最近发展区”的最上限 ,持续不断地被挑战、被强化。

但同时对孩子们的心理社会性发展、情感发展、同理心的发展,却常被忽略,忽视了对幼儿、儿童、青少年在生命发展中其广度、深度、信仰和爱的教育及培养。

这种挑战式、“ 拔苗助长”式的教育思路 ,轻视了儿童、青少年心身发展规律和人类心智进化的缓慢程度,导致学生们心身不平衡发展,是造成中小学生心身疾患的重要因素之一。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教育乃树人、育人的伟大职业,事关国家、民族强盛,来不得丝毫的功利、形式、速成。

在“双减”大好政策之后 ,我们更期待看到最根本的改变,即在义务教育阶段,由发展心理学家们参与的、根据中小学生心身发展规律制定出的、降低了难度的各科大纲和教材。

至此,我们尚可同理中小学生们的不容易,理解了他们被迫以“厌学”和各种心身症状来进行的抵抗 、防御,理解了孩子们成长中的苦痛与困难。

在孩子们的心身发展遇到困难时,家长们、教师们应多了解一些关于心身发展的知识,看清问题背后的本质原因、多视角分析,给予孩子们更多的包容、帮助、支持、陪伴,而非一味地指责、批评、盲目跟风。

欲培养心身健康的孩子,应先培养心智成熟的父母;欲培养优秀的人才,应先培养心智成熟的教育工作者。

这些都需要我们重塑家庭教育的理念,包括大量对父母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帮助父母们心智的成熟、心理的发展、人格的完善,同时,再授以良好的具体养育方法,避免问题的代际传递。

5.谁看到了我的病耻感

长期以来,人们常可以用较轻松的语气和宽容的态度去欣然接受自己和他人的躯体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哮喘、皮肤过敏、癌症等这些典型的心身疾病,被更多的人乐意地接受为躯体疾病,并愿意积极配合相关检查、治疗。

但对心理、精神这类疾病,人们却不愿接受心理治疗的帮助,且坚信自己的躯体症状和心理问题无关。这种病耻感,是长期以来社会、大众对心理、精神疾病的偏见、误解和无知所致,以至于将一般的心理困惑拖延、发展至心理障碍、精神疾病,给个人、家庭、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痛苦。

越来越多有识的临床医生现已开始重视患者心理、精神问题对躯体疾病的影响,实施心身同治。 对反复发作的疑难杂症,专科医生常请求心理科或精神科进行联合会诊或转诊。这些临床医生们对患者心理、精神状态的关注、重视,促进了我国心身医学的快速发展,但离理想中的状态和大众迫切的需求相比,这种发展速度、规模、和专业水平,还相差甚远。

6.我的抑郁症诊断会被放进学生档案吗

在一个对心理疾病怀有歪曲认知、容忍度又较低的社会中,若在一个学生的档案里,体检报告中显示曾有“抑郁症”的结论 ,这对学生本人今后在择校、择业中,会发生怎样的影响?恐怕即便是疾病已经得到治愈,但面对社会的歧视、拒绝和苛刻的现实环境,疾病也难免再次复发。

时代要求我们应尽快、重新调整对心理问题的宽容度,减轻病耻感,做好正确的认知和有效准备,防止心理扭曲和突然崩塌。

每个人都应掌握基本的心身健康预防知识和求助方法、做好自我心理调适、尽量保持平衡的心理状态、看护好自我的心理健康。

7.心理工作者是高危职业

心理工作,是从事人的心灵工作的神圣事业;心理工作者,是在人感到最痛苦时的专业陪伴者。但从某个角度来讲,这是一个高危职业。

虽然心理工作者们有着超出常人的察觉力、感悟力、定力,但毕竟终日、长期地共情、浸泡在创伤和阴暗、痛苦的情景中,加上职业道德和伦理要求,只能自己去消化、排解各种负性能量。在长时间、工作任务繁重的境况下,难免容易产生自我能量的耗竭和职业倦怠。

一位优秀心理工作者的培养和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无任何捷径与速成之路。心理工作者必须长期、持续地接受严格的督导帮助、团队协作、终生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思想、格局、稳定性、接纳力。

与此同时,在心理工作者极度匮乏的当下,国家、社会应给予他们最大的理解、支持和最有效的政策帮助。

8.谁是内心强大的真勇敢者

主动寻求心理帮助的人,能够直面内心的困惑、苦痛及病耻感的人,才是真正内心强大的勇敢者。

他们愿意面对内心的痛苦,并努力地去解决问题,这是对生命的珍爱和对生活的渴望,以及发自内心最深处的坚毅和勇敢。

少一些病耻感、多一些宽容心; 学会寻求心理帮助、时常进行自我检视、践行自我疗愈;照看好当下的自我、达到内外的相对平衡。这些,都是我们维持心身健康的秘笈和良方。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李康映,高校心理学讲师。主要研究领域:发展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心身医学、沙盘游戏疗法、女性心身健康。

编 辑:溪边悟禅

摄 影: 贾文帅范 婷

交流读书心得

分享生活智慧

提倡慈善公益

奉献社会爱心

理悦读书会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