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mini张进专栏】之十:做自己心理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文 / 健康逆生长哈
2021-12-18 09:16

文图 / 张进

一心理治疗的本质是自救

上一篇专栏,我们讨论了心理治疗的原理,懂得要做心理咨询,得先明确自己重点想解决什么问题;然后按照这个方向,找到适合自己的咨询师,再积极配合,才有可能收到实效。

不过,在现实中,这样做并不容易。一是国内心理咨询行业鱼龙混杂,找到一个合适的咨询师很难;二是心理治疗门派众多,比如精神分析、行为疗法、认知疗法,等等,不知道到底哪一种适合自己。

再者,心理问题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解决问题同样不可能立竿见影。心理治疗有“长程”“短程”之说,即使是“短程”,至少也得好几个月,而“长程”动辄数年,来访者经济压力较大。

所以,心理咨询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故此我提出一句话:做自己的心理医生。

做自己的心理医生,是一种现实选择。除了经济上的考虑,更重要的原因是: 心理治疗的本质是自救,而直达内心的通道只有自己才知道。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师只起引导作用,真正的治愈,是来访者在咨询师带领下,发现内心被扭曲的情感力量,调整自己对人和事的认知,获得人格的成长。

二从觉察到接纳

那么,如何做自己的心理医生?

首先,需要勇气。

每个人都希望了解自己,但真相往往是残酷的。有一句成语,叫“自欺欺人”。其实欺人不可怕,可怕的是自欺。面对过往的伤痛,人们常常会有逃离的冲动。这就需要直面自我,直面过往的经历,直至内心幽暗的角落,让阳光照进来。如果畏惧回避,就会被很多东西遮蔽,既看不见自己,也看不到世界;而如果能坚持下去,终究可以收获感动,如同抽丝剥茧,把生命的真相逐层揭开。

其次,需要觉察。

每一种负面情绪的背后,都会有深层次的伤痛。抓住这个情绪,由此出发,向内探索,慢慢理清来龙去脉,就有可能看见冲突的根源,识别真相和幻象,纠正自己错误的认知;正是这些认知造成了内心的冲突和焦虑,好似杯弓蛇影。

人本主义大师罗杰斯曾说过,他咨询的人千差万别,但有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我到底是什么人?怎样才能接触到隐藏在表面行为下的真正的我?我如何才能真正变成我自己?”

心理学家荣格也说过:“你没有觉察到的事,就会变成你的命运。” 自我觉察,是改变的第一步;有了觉察,就开启了疗愈之路,生命也将因此有了更多可能性。

第三,需要接纳。

精神障碍的本质是内心冲突,与环境冲突,与社会冲突,与自我冲突。觉察固然重要,但觉察有时会唤起批判与谴责。自我攻击并不能消灭负面情绪,它只是暂时被压抑下去,日后遇到同样情境,很可能沉渣泛起,变成更大的恐惧、更复杂的情绪。

解决冲突,需要接纳。接纳是与命运和解,承认不完美。心理疾病患者的痛苦往往是这几种:一是症状;二是对症状的担忧;三是由此延伸的灾难联想;四是完美主义引起的内心冲突。这一切,本质上是不安全感,而完美主义是保护自己的手段。

怎么办?首先接纳症状,不把对症状的焦虑变成第二重痛苦。渡过一位群友,多年来深受失眠困扰,晚上一睡不着,就担心第二天没法工作,于是焦虑,更加睡不着;第二天果然影响工作,于是更加担心,当晚更加恐惧……如此恶性循环,后来发展成焦虑症。

因此,面对症状,首先要静下心来,认真体察,接纳苦痛的事实,放下对完美的追求,打破利害得失心,哪怕带着症状生存。这是一个不断释放焦虑和压抑的过程,是重建与自己、与他人联系的过程,也是不断地发现自己的真相、重建价值观和世界观的过程。

第四,需要行动。

“接纳”两个字,说起来简单,做到很难。这绝不是什么“顿悟”,不可能一下子“想通了”就好了。接纳并非消极忍受,而是积极行动。心理治疗并不只是来访者听咨询师讲道理,能否取得效果,效果如何,最终决定于自己的行动。这其实也就是森田疗法的精髓,“顺其自然,为所当为”——其中“顺其自然”就是接纳,“为所当为”就是行动。

在这里,需要提及和倡导“行为主义”的理论和实践。行为主义特别强调行动的意义,它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只要把握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断刺激,从而达到预测和控制行为的目的。

这意味着,为了改变出了问题的观念和情绪,要放弃那种情绪下形成的行为模式,重建新的行为模式。而旧模式是有惯性的,在过去的模式下生活,虽然不见得舒服,至少熟悉、可预测,感觉是安全的。为了这份安全感,很多人宁愿在泥潭里打滚,也不愿挣扎出来。

三行为激活,立即去做

打破惯性,需要努力。以认知行为疗法(CBT)为例:“认知”和“行为”两块的调整,缺一不可。很多人对CBT有误解,认为它只是“做思想工作”,其实,精髓在“行为”。它不是单向灌输,不是说教,而是通过引导,让来访者从自己固有的视角中跳出来,发现自己的问题。CBT还有一些工具,比如不良性思维记录表、活动计划表、信念工作表和各种监测记录表,通过这些工具,让来访者反复练习,才能巩固正确认知,形成正确的行为模式。

我认识很多患者,他们练习CBT的体会,是三个字:写下来——虽然很简单,但很有效果。

人的想法总是飘忽的,稍纵即逝,写下来,大脑中留下的痕迹会更深刻。在写的过程中,可以理清自己的思绪,认认真真地分析、反驳,再建立正面思维。一段时间后,纠正认知扭曲的方法就会牢牢刻在大脑中。

一位患者说:“坚持了一个多月后,能写下来的变得越来越少。目前,这些认知错误基本都离我而去。”

还有一位患者用“三问”法解决自己的问题:一问,我遇到了什么?二问,最坏的结果可能是什么?三问:假如出现了最坏的结果,我能怎么办?

她说:犯病的时候头脑是混乱的,纠缠在自己的思维和痛苦中,意志力大受重创。每当遇到情绪波动,她就拿出一张纸,用“三问”法自问自答,慢慢就能理清思路,找到平息情绪的办法。多年后,她攒了厚厚一沓纸片,问题解决之道,尽在其中。

故此,心理治疗有“行为激活”之说,而“激活”的要诀,是四个字: 立即去做。

总之,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行动是不可或缺、最难坚持的一步。行动可以提升自信,修复个性弱点。良好的心态、健全的认知行为结构、成熟的防御机制、强大的抗挫折能力,都要在行动中逐渐获得。

有一句话说得好: 一种疾病,本身就包含治愈的力量。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抑郁症治疗的本质是自救。我们要找到这种力量;重要的是,自己要努力,永远不放弃。

最后,引用荣格的名言,作为本系列的终结:

“心理治疗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使病人进入一种不可能的幸福状态,而是帮助他们树立一种面对苦难,哲学式的耐心和坚定。”

张进部分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