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囊肿会发展成肾癌?!
“我看尿里面有泡沫,最近这一个月平躺的时候,感觉压着囊肿的那边有点疼……”自从走进诊室,他一直含着胸,略低着头,声音怯生生的,让人想起瑟瑟发抖的水波纹。
这是一位肾囊肿患者,30岁。去年体检发现左肾囊肿,直径大小在2公分左右,此后陆续做过多次尿常规、血常规检查,监测血压,各项指标均正常且囊肿大小一年中也无变化。
目前医学将肾囊肿定义为一种常见的结构异常。它起源于肾小管的管壁囊性扩张,内部积聚分泌液,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囊肿,并不再和肾小管相通,多为单发和单侧。也就是这位患者的情况,左肾中一个囊肿。当然,也有多发或双侧的情况。
通常来说,囊肿直径超过4厘米时才可能出现一些自觉症状,比如患侧腹部或者后背胀痛不适。肾囊肿一般情况下不需要治疗。只有当囊肿直径超过5厘米且使肾盂、肾盏受压变形时,医生会建议患者考虑手术去顶开窗或在B超引导下穿刺抽液并注射无水酒精。
“整体舌苔脉象不错,可以半年查一次B超。如果囊肿不长,可以不用药。”在仔细对比了患者一年中的各次检查报告,脉诊舌诊检查完毕后,医生建议患者常规随诊。
“我看第一次检查的结果,说囊肿不是长在肾的表面,在中部,我担心它压迫一些……”讲到这里,他的身体微微低伏前倾,两手先是合围出一个小圆,接着向外分散开来,似乎在模仿那个看不见的囊肿对肾脏造成的压迫力。
“目前囊肿两公分对肾脏不会有什么压迫,别有什么思想负担。”医生读懂了患者的忧惧。
“我看网上说,有可能是癌症啥的,把我吓得坐在那半天没动弹,不会走了。”原来这才是病人恐惧的根源。而事实上,一年前发现肾囊肿时,医生已建议他做了进一步的增强CT检查,排除了囊性肾癌的可能。但是显然“癌”这个扎心窝子的字眼,至今还扎在他的心里。
虽然对于医生来说,重视疾病的患者似乎更受欢迎,毕竟这类病人的依从性会更高。付出相同的时间和精力,严格遵医嘱的患者治疗效果往往更好一些。积极防病治病,是对待疾病的科学态度。但过度的紧张和担忧,影响到正常生活,甚至改变了人的性格,反而适得其反。
1955年,一位美国医生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观点,叫做“安慰剂效应”。指的是病人虽然没有获得有效的治疗,但却会因为对治疗的信任,而获得症状舒缓的感受。为此,新药上市之前,在评价其疗效价值时,评估人员也会将安慰剂效应纳入考虑范畴,通过双盲测试加以规避。
与此同时,另一个概念也随即诞生,即“反安慰剂效应”。病人一旦认为某种伤害存在,结果就真的会感觉很糟糕。越来越多的实验结果也证实了由暗示得来的焦虑,的确会转化为身体上的痛苦。具体情形可参照春晚小品《卖拐》。
“心理健康是第一位的,半年查一次B超,另外饮食上注意不要吃辛辣,海鲜、韭菜、韭黄、蒜薹这类发物。”医生进一步叮嘱。
杯弓蛇影疑神疑鬼,最是折磨人。借用曾国藩的处事原则:处有事当无事,处大事当如小事。锻炼好心态,也是一笔健康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