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聆听|有时听不清,但却听得懂?
听不清,但我好像听得懂?
老话说“耳听八方,眼观六路”,这“耳听”仅仅是耳朵听吗?所有的声音信息被外耳收集后,经中耳、内耳传至中枢。
中枢对声音进行编码、分析和聚焦,最后对它进行识别,成为我们可用的信息,与其它感觉一起让我们感受这个世界,能够与他人进行交流。而语言是我们在交流时不可或缺的。
01什么是语言?
语言是人类最复杂的认知功能之一,也是人类作为高级生物的决定特质之一。语言的理解,是人脑特有的高级认知功能。
如果说外周听觉系统是通讯员,那中枢听觉系统就是司令部。当我们听到言语声时,会有一个感知层面的特定“言语模式”自动介入。
在日常交流中,我们的对话往往是一串连续的言语声,其中包括了音素、音节等基本语音单元,这些又组成词素(或称字词),词素的组合衍生出语法、语义及韵律信息等,这些信息又构成了短语、语句等更大的结构,这才构成了我们日常的对话内容。
02听力下降了,但不影响我听懂?
一些听力损失患者可能并不觉得听力下降影响到了他们的日常交流,觉得在一些对话中他们仍能获取足够的信息以参与对话,这是因为言语对于干扰影响具有一定的耐受性。
如果在信息输入时出现语言识别上的错误,或是信息模糊不完整,在更高层次的加工过程中,可以通过应用人类对语言相关的知识加以矫正,这些知识包括语法、语义、语感,或应用语境对缺失的部分进行填补。言语的多为性质和在不同加工层次上得到的大量独立信息,导致了言语的高度冗余[Brian C.J. Moore, 听觉心理学导论(第六版)]。
但是这都建立在中枢听觉系统功能良好,能够一直接收到相关刺激的条件下,我们的大脑才能够一直保持敏锐。
03大脑处理听觉任务受阻时需要帮助
听觉有“用进废退”的特性,当听觉中枢长期接受不到刺激,其处理能力就会逐渐下降。较少的信息输入意味着需要其它方面信息的填补,如一些老人在看电视时更多的依赖于字幕,而不是通过听觉输入。
这时,原本属于听觉的任务转移给视觉,这便占用了视觉原本的资源。长此以往,听觉系统便不再处理任务,其功能也逐渐退化,这便是“废退”。当意识到听觉问题的严重性时,再希望通过助听设备来解决听觉问题,其效果便被削减了。
04听力已经下降了,助听器还有用吗?
为什么医生和听力师仍建议验配助听器呢?因为“用进”,即便效果不是带上就能立刻听得清清楚楚,但是对于听觉系统仍是一种刺激,让它重新开始处理听觉任务。
对于儿童亦然,有研究表明,在儿童中,健听儿童与听损儿童在处理同样的听觉任务时,尽管二者在任务中表现一样好,但其脑区活动不同。在关键的发育年龄阶段,这些区域的神经行为可能会影响语言功能(Elizabeth Heinrichs-Graham, 2021)。但如果儿童及时佩戴助听器,有数据表明每天佩戴助听器超过8.5小时可能有助于这些神经模式的正常化(Elizabeth Heinrichs-Graham, 2021)。
大脑的可塑性较强,在发现有听力损失后,及时的干预也能够帮助大脑维持相应的处理能力。有研究显示6个月的助听器干预被发现能显著改善听力残疾和记忆能力(Deal JA, 2017),证明助听器有助于恢复听觉知觉,从而减少认知负荷。
及时选择合适的助听设备进行干预,不仅仅能够改善我们的听力情况,还会对我们的认知功能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文章来源: Demant听力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