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心理学家建议我们远离身边那些充满“正能量”的人?

文 / 第一心理
2021-10-21 00:14

生活中,与负能量有关的人或事,总是被大众拒于千里之外。因为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带有“正能量”标签的一切都是健康、积极向上的,而“负能量”的人或事,总会让人,不知不觉,处于消极状态。

然而“正”真的好过“负”吗?

英国大众心理学教授,理查德·怀斯曼在《正能量》一书中指出,他希望每个人都能拥有使自己开心的正能量。

但是,世界上并不是每个人的情绪都是正面的。例如,当下在年轻人中流行的“丧”文化,就是对“正能量”的赤裸裸的对抗,那真正的“正能量”又是什么呢?

其实,真正的“正能量”不是“负能量”的对立面,而是来源于我们和“负能量”相处过程中,所得到的支持,我们应该正视“负能量”的力量,那些只接受正能量的人其实是很可怕的。

著名的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凯利·麦格尼格尔,研究了三万美国成年人的生活压力和身心健康水平,这一长达八年的研究调查,带给了她意想不到的收获。

例如,因为在我们固有的认知里呢,压力是可怕的负能量之一,好像每个人都会劝诫自己“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而事实上,压力其实并不可怕。

凯利·麦格尼格尔认为,那些对负能量避之不及的人,经常会有失眠、内分泌失调的症状,他们总是认为,压力会诱发癌症或心脏病,这反而导致他们的死亡风险增加了43%。也就是说,他们对于压力的恐惧反而危害了他们的健康。

这并不是一个个例。在后来,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马修·诺克,决定继续研究这个神奇现象,背后的真正原因。他直接采用生理监测的方法,得出了准确而直观的结果:当压力来临,每个人的心脏都会加快跳动,但是心血管的变化,却呈现两极分化。

那些恐惧压力,并试图摆脱压力的人,在心跳加速的同时,心血管,也迅速地在收缩,长期如此的话,心血管就很容易出现问题;而那些乐观看待压力、接受压力的人,心血管依旧是正常的,他们感受到的是健康的活力。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生活中,如果总想着成为一个充满“正能量”的人,会选择性地忽视,或者逃避身边的痛苦,从而使自己变得越来越偏执。其实这个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的,正能量和负能量就像是阳光和阴影一样互相依赖,互相渗透。

从现在开始,请远离身边那些充满正能量的人,如果你想拥有真正的快乐,那么你就不能逃避痛苦。有时候,正视并接纳“负能量”,暂时远离“正能量”也是让自己获得快乐的方式。

为此,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彭尼贝克,曾发起过一个“书写痛苦计划” 。他选择了五十位,心理健康的普通大学生,进行研究。

首先,他将学生们分成两组,一组专门书写,有关痛苦的日记,另一组则就写一些,普通的日常生活。实验进行了四天后,James暂停了实验,半年后他又重新召回了这群大学生开始验证自己的想法。

五十个大学生回来后,首先是检查身体健康状况。医生发现,那组书写痛苦的学生的细胞免疫系统功能比另一组学生更加强大。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直面你的痛苦,将它们细致地书写重现,也许过程令人痛苦不堪,但是很快地你会发现,穿越了痛苦的自己就像浴火重生一样,再次获得新生,相比之下,另一组记录普通日常生活的人则没有那么强大。

负能量,能增加人的共情能力:当你感到悲伤,你会更感同身受地,理解别人的悲伤,看到别人的愤怒时,你会发自内心地同情TA的困惑和无助,蔑视、否定负能量存在的人。不能和别人的情感,形成共鸣,总是通过想象和灌输的方式和别人沟通:比如“起码你还…

别不开心了,这个世界是美好的。”正能量癌患者心中有着一道界限,他人和自己情感以自我防御的铁壁铜墙,他们冷漠地排斥,并且贬低别人的非正向情感,和他人的沟通和交流存在巨大障碍。

一个真正身心健康的人,应该是有勇气敢于直面任何“能量”的人。人生不只有甜,还有酸、苦、辣。

正是这世间的百般滋味,才组成了每个人不同的精彩人生。也许在将来的某一天,你会发现,直面“负能量”,会是更加正确的生活方式。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前后黑白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Collins, N. L., &Miller, L. C. (1994). Self-disclosure and liking: a meta-analytic review.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6(3), 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