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是对老人最好的关怀!5个技巧做一名好的“聆听者”

文 / 家庭健康医生杂志
2021-10-17 18:13

每个人都需要倾听者。这不仅关乎情感需求,更会影响脑力衰退速度。今年8月,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网络开放版》上的研究指出,需要谈话时,如果总能有人在旁倾听,认知老化速度就会减慢,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风险也会降低。

“听众”多,认知强

“随着年龄增长,我们开始考虑如何维护大脑健康。那么,你可以先问自己一个问题:是否有人能在身边,随时倾听你的诉说?”美国纽约大学格罗斯曼医学院神经病学助理教授乔尔·萨利纳斯认为,中老年人可以从这种简单的评估中有所获益。

新研究从美国著名的弗雷明翰研究队列中,提取了2171名、共计三代人的参试者信息,平均年龄为63岁。研究人员使用磁共振扫描了参试者的脑容量,并评估其社会支持水平,主要包括5个方面:倾听(当你需要倾诉时,可以找到人听你说话吗?)、建议(有人可以就某个问题给你好的建议吗?)、表达爱意(有没有人会向你表达爱意?)、情感支持(当你需要情感支持时,有人能够指望吗?)、社会联系(与自认为亲近、信任的人,有足够的接触联系吗?)。

对比发现,较小的脑容量,往往与较低的认知功能相关;当脑容量出现相同幅度的减少时,听众可用性高的人,认知下降程度明显小于听众可用性低的。如果将听众可用性进行细分,衡量标准来自3个问题:与多少家人或朋友感到亲近;能让你感到自在,并能够谈论私事或寻求帮助的人数;其中有多少人是每个月都能见到的。

研究人员解释说,上述结果与“认知弹性”这一概念有关。高认知弹性,通常是指个体观察到的认知表现,比基于大脑生理结构预期的水平更好;低认知弹性,则指个体的认知表现与预期相似或更差。拥有多且良好的倾听者,有助于增强认知弹性,即便大脑因老化而萎缩,认知能力也不会快速下降。数据显示,对65岁以下人群来说,脑容量每下降1个单位,倾听者多的人会比倾听者少的,认知年龄小4岁。另一项基于弗雷明翰研究的报告也发现,与没有倾听者的人相比,有倾听者的人患痴呆症的风险降低了33%。

老人更需要优秀倾听者

研究中,参试者以65岁为界被分为两组。相较而言,年轻组受益于倾听的效果,明显强于年老组。对此,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于跃怡解释说,延缓认知老化的预防措施,越早介入越好,若认知功能已经减退,干预效果自然会变弱。但这并不意味着老年人不需要倾听者,相反,他们更离不开“听众”。

中国心理学会老年心理专业委员会理事王一牛说,老年人倾诉,首先是体现自我存在、获得自我认可的需要。人老后,常常会出现无用感、自卑感,但如果说的话有人认真听,就能感到被需要、被关注,消解了不良情绪,甚至能在一定程度上找回自我。其次,是情感慰藉的需要。媒体上经常出现老年人购买保健品被骗的新闻,其深层原因之一就是,保健品销售员能天天上门,假装用心倾听老人的各种唠叨,填补了他们情感上的缺失,信任感也随之快速上升。再次,是维持认知功能的需要。没有足够的“信息输入输出”刺激,大脑功能就会依照“用进废退”的规律加速衰退,做事能力下降,对生活质量造成不良影响。

事与愿违的是,需要倾听的老年人,面临着比年轻人更多的沟通障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老年病房主任鲍枫说,离退休后,老年人的生活圈子缩小,家庭环境也早已不是过去大杂院似的儿孙绕膝、邻里熟稔,周围能说话的人明显减少,若腿脚不便难以出门,更会增加社交障碍。这些困境很容易将老人推向孤独,进而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甚至有可能发展出躯体不适,如头疼、耳鸣、心慌、憋气、失眠等。王一牛说,年龄增大引起的身体机能衰退,如听觉功能下降、反应速度减慢等,会影响沟通;人上了年纪,有时会变得敏感,情绪变化更快,在与年轻人沟通时,就易引发矛盾,同样影响沟通的顺畅性。

正因如此,老年人更需要一个优秀的倾听者。于跃怡认为,优秀的倾听者至少应该满足两个条件:被老人信任、可依赖;能提供足够的情感支持。很多公司都推出了智能语音设备,可以回答问题,也能与人进行简单的聊天。不过,这些对于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而言,效果有限。因为智能设备只能提供“听”的服务,其简单空洞的语音回复,很难达到情感抚慰的作用。

重要的是互动过程

“倾听,过程比内容更重要。”鲍枫认为,尽管我们强调“倾听”的重要性,但其实质应该是一方说、一方听,并有所互动的过程。于跃怡也表示,诉说是一种释放,它能起到纾解情绪的作用,若能给予建议、进行情感交流,对身心自然会更好。专家指出,在与老年人沟通时,需要掌握一些基本原则,才能成为一名好的倾听者。

有耐心

晚辈在跟老人沟通前,一定要先观察他们的状态,同时注意自己的情绪,保持平和心态,才能温和耐心地进行交流。不要在自己烦躁时,将不良情绪转移到沟通中,如果可能的话,可以换个时间与老人交流;如果老人此时确实有倾诉需要,就尽量做到少说多听。

有应答

对倾述的老人给予适时应答,会让他们产生一种被认真倾听的感觉。可以给出一些建议,或简单附和几声,甚至只是回复“嗯”“啊”这样的语气词,也比一声不吭要强得多。

将心比心

不论是年老所致,或是疾病影响,一些老人确实会有表述不清、说话重复啰嗦等问题,此时一定不能表现出急躁和不耐烦。想象一下自己年老后,或许也会面临同样的困境,进行换位思考,尽可能做到共情。

迁就老人,不争对错

老人心思敏感、易起伏,不能以绝对的理性去处理问题,而是应该迁就他们,否则很容易激化情绪。对老人说的话,尽可能顺着,不指责这里不对、那里有问题;对他们所表达的不满,尽量附和,以安慰纾解为主,很多时候,老人脾气来得快、去得也快,稍加抚慰就能平复。

重视眼神、肢体交流

如今通讯发达,很多老人学会了使用微信,通过文字或语音留言,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他们的倾诉需要,但面对面的交流仍不可替代。面对面时,应当重视眼神的交流,适时进行肢体碰触,比如拉着老人的手,有助于更好地表达情感。

于跃怡说,认知障碍类疾病早期主要体现在记忆、语言、视空间、精神行为、执行能力五大方面,其中很多症状能在沟通中暴露出来。因此,在与老人交流时需仔细留意,若发现他们有以下明显改变,最好及时就医:对最近发生的事,总是记不起来;听不懂较长的句子,总是答非所问;说话突然变得不流利;情绪极易烦躁、长期低落等。

倾听是对老人最好的关怀之一。王一牛呼吁,除了家人、亲朋给予老人更多关怀外,更应培养专业性人才,并下沉到社区,让老人获得更多专业的倾听服务。

走过万水千山

我依然眷念您

邮发代号:61—98

1. 拔打11185或到当地邮政所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