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的误诊「神医」心知肚明,正规医生却还在路上……
2007年的某一天,上海某三甲医院的一位著名肾病专家、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教授,从医院的12楼跳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当时因人才引进到上海,我才工作没几天。听闻此事,颇为震惊。
我连夜写了一篇「正能量」满满的文章,发表在自己的博客上。对逝者深感痛心的同时,也夹带了我对自杀行为的指责:
「这么轻率地离开,老人、爱人、孩子怎么办?!」
「作为博士生导师,给学生们做了怎样的榜样和示范?!」
「不管是什么原因,连死都不怕,还有什么坎可以过不去?!」
直到某一天,我意识到自己那篇曾经的「正能量」文章,其实文字中渗透着无知。
几年前的一天,我周围发生了一起跳楼事件。幸好是二楼,生命无恙。后来我和他促膝长谈,了解到这是一起因为幻听、幻觉、被害妄想而导致的跳楼。
在跳楼前,他的脑海里出现了陌生人命令他马上跳楼否则有危险的声音,窗外也看到一群邻居在招呼他赶紧跳下去的场景。他犹豫斗争了的许久,直到耳朵里出现了父母「同意」的声音,结束了内心的挣扎,就从窗口跳了下去。
当时,周围和家里并没有其它人,只是他一个人孤零零地晕倒在地上,后来被人发现。
因为文化和历史上的原因,民众对精神类疾病一直讳莫如深。在现实中,有可能大量被误读。
我们在日常公众场合或各类视频中看到的有些荒诞、不合逻辑的事件和行为,往往与精神疾病有关。比如自杀、暴力攻击、怪诞行为和语言等等。
精神类疾病隐藏在我们互联网生活中,更难以被识别。比如毫无节制地给主播打赏,这与当街撒钱并无两样,但容易被误认为是有钱人炫富而已。
有些人可以在键盘上敲出惊世骇俗、毫无逻辑、躁狂的、战狼似的文章。他们更加隐匿,因为人们隔着屏幕看不到其夸张的表情和动作。
难怪有人惊呼:战狼不是精神,而是精神病!
当然,诊断精神病是需要经过专业医生慎之又慎的检查和判断。而与大多数人相关的,是心理健康,比如焦虑症。
突然发生的呼吸困难、心悸、濒死感,并不一定都是心脏病发作,却有可能是焦虑症引发的惊恐发作。
有的焦虑表现为头痛、鼻塞。不少人为此多次去做CT,甚至去做鼻部手术。
有的焦虑表现在颈部和肩部,被误认为是颈椎病和喉头异物。
焦虑症引起的腹痛腹泻,更有人患病几十年却被误诊为胃炎肠炎。
有太多的心理疾病,表现的却是躯体症状。有些庸医、神医对此心知肚明,却高扯着治病的大旗骗人钱财。而我们正规的医生,却大多还在补心理健康这堂课的路上。
对于医生而言,认识到心理疾病可以引发各种躯体症状时,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医学知识,重新判断各种影像检查与症状之间的因果关系。
对于大众而言,了解心理和精神健康的一些知识,无疑可以更客观地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世界。
来源:图虫创意
白衣天使的心理健康
谁来守护?
2021年3月,《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其中,分报告《2020年医务工作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对中国2466名医务工作者进行了调查。
近3成医务工作者可能存在抑郁倾向,医生的抑郁得分最高
调查结果显示,有72.3%的医务工作者无抑郁倾向;
有27.7%的医务工作者抑郁得分大于等于10分(有抑郁倾向);
有8.3%的医务工作者得分大于等于17分(有抑郁高风险)。
根据岗位类别,将医务工作者分为医生、护士、医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四类,医生的抑郁得分最高;护士的抑郁得分位列第二。
男性、中年医务工作者更易抑郁
调查结果显示,男性医生的抑郁得分为8.4分,女性医生的抑郁得分为6.9分;
男性护士的抑郁得分为7.5分,女性护士的抑郁得分为6.7分;
男性医技人员的抑郁得分为 6.4分,女性医技人员的抑郁得分为5.8分;
男性管理人员的抑郁得分为6.1分,女性管理人员的抑郁得分为4.5分。
其中,各个岗位的男性医务工作者的抑郁得分,都高于女性医务工作者。
与此同时,30-45岁的各类岗位医务工作者的抑郁得分,均高于同岗位其他年龄段的医务工作者。
医生的工作倦怠得分最高
除护士群体之外,男性医务工作者更易工作倦怠
工作倦怠是指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症状。
出现工作倦怠的个体通常会表现为身体疲劳、情绪低落、创造力衰竭、价值感降低,这种状态不仅仅影响到工作,也会进而影响到整个生活状态。
调查结果显示,医生的工作倦怠得分高于护士、医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在医生、医技人员、管理人员三类岗位中,男性医务工作者的得分均高于女性;在护士群体中,女性的得分高于男性。
工作1-5年的医务工作者抑郁得分
工作倦怠得分双双最高
工作不足1年的医务工作者的抑郁得分为7.52分;
工作1-5年的医务工作者的抑郁得分为7.68分;
工作5-10年的医务工作者的抑郁得分为6.48分;
工作10年及以上的医务工作者的抑郁得分为6.16分。
工作1-5年的医务工作者的抑郁得分最高。
工作不足1年的医务工作者的工作倦怠得分为10.50分;
工作1-5年的医务工作者的工作倦怠得分为13.66分;
工作5-10年的医务工作者的工作倦怠得分为11.84分;
工作10年及以上的医务工作者的工作倦怠得分为12.12分。
工作1-5年的医务工作者的工作倦怠得分最高。
男性医务工作者的人际支持得分
略低于女性医务工作者
在认知重评和转移注意上,不同性别医务工作者的得分相同,只有在人际支持上,男性医务工作者的得分略低于女性医务工作者。
根据以上数据,报告提出在医务工作者中,以抑郁、焦虑为代表的心理健康问题发生比例不容忽视,特别是有超过1/10的医生存在较高的抑郁风险,特别有几点需要关注:
一、加强对医护人员的职业保护,减少职业伤害。
职业伤害严重影响了医护人员的情绪健康与工作状态,即使没有造成身体伤害,言语上的辱骂和恐吓,也会对医护人员的情绪健康造成严重的伤害。
二、加强对医务工作者的职业生涯支持,特别是在职业发展初期阶段——工作年限在1-5年的医务工作者,各类心理问题更加突出。
这显示,医务工作者心理问题高发的阶段并非在入职之初,而是在对工作内容初步熟悉、工作身份初步适应之后,仍存在一段时期适应发展上的困难。
三、促进医务工作者的工作—家庭平衡。
蓝皮书调查发现,医务工作者普遍报告工作对家庭的影响较为突出,特别是已婚、有子女的医务工作者 。
随着工作—家庭冲突水平的升高(工作侵扰家庭越多),医务工作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越差、工作倦怠水平越高。
要从制度和措施上给予一定保障,减少他们的后顾之忧。例如,对于子女年幼、生育二胎的,给予时间上、空间上的灵活安排。
面对疫情,当我们感恩「医路有你」时,我们也不能让医护人员在面对自己心理健康问题时,孤独抗争。
参考资料:
1、《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 、社科数托邦:《数说 | 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状况》2021-04-20
3 、皮书数据库《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0)》分报告《2020年医务工作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来源|健康界
作者|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