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倍儿好,“事业心强”,为什么却被送进了精神病院?

文 / 琼电说健康
2021-12-16 18:15

苏先生今年45岁,平素性格内向。6年前,与人吵架后逐渐表现出精力旺盛,不睡觉,且活动增多,连续十几天不回家,研究“挣钱”。

说到这里,我们会认为苏先生是一个勤奋上进的好同志,事业心强,可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令他的家人痛苦不堪了:

尽管这十几天来,苏先生一直研究挣钱,可实际上却没做什么实质性的工作。

比如,虽然张罗卖菜,但自己不卖,而是对旁边的菜农“指点江山”,告诉他们如何能挣大钱;爱讲话,并且言辞夸大,自认能力强,能做大事儿,但实际上做事虎头蛇尾、丢三落四,还打人。最终不但没挣到钱,反而因挥霍和打人花了3万多元。

苏先生这种种反常行为,让他成了家人眼里的“最熟悉的陌生人”,于是,从那一年开始,苏先生每隔2、3年就要来我院治疗一次,轻时门诊看病,回家服药,严重时必须住院治疗。

传统意义上,我们只对那些“衣着褴褛并且自言自语、哭笑无常”的人群能够一眼识别是精神异常,对于那些眼神黯淡、唉声叹气乃至绝望的人群能够判断出是抑郁,却不知,“格外的外向”也是病。

不可否认,大多数人群对精神疾病很陌生,他们会将所有患者或者精神疾病统称为“精神病”,实际上,“精神病”也分好多种类型,这其中,有的能治好、有的治不好、有的需要吃药、有的需要开导。

今天我们要科普的疾病是双相情感障碍,也就是苏先生所患疾病。

双相情感障碍:

抑郁和狂躁的结合体

诊断双相障碍要求必须有躁狂发作,有时还可能会有抑郁发作,我们不妨用公式解释:躁狂+抑郁=双相障碍,并且躁狂发作次数≥2。

对于抑郁症我们比较容易理解,就是说一个人心情不好,什么都不愿做,找不到乐趣,除此还可有自卑、自责、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整日闷闷不乐,不思饮食,严重者会有自杀意念或行动,上述症状持续超过半个月就可以诊断。

对于躁狂,则是我们很少听到并且很难理解的一个病种,这和我们常说的“狂躁”不能等同。狂躁只是形容一个人在某个时间点的情绪状态,重点突出了狂和躁,而躁狂症,不一定会闹。

一般说来,躁狂症主要有以下特点:

01

心境愉悦

在发病时期内,几乎整日都是乐呵呵的,没什么愁事儿,自我感觉良好,甚至常带动身边的人一起享受自己的快乐;但是,这种情绪是病态的,有些时候,一句话,或者一个对他否定的回答就容易将其激怒,从而做出冲动的行为。

02

精力充沛

①精力旺盛,虽然一直在忙个不停,虽然不怎么睡觉,但是不累也不困;

②虽然一直在忙,但是对所忙碌的事情缺少计划,通常都是盲目的行为,虎头蛇尾;

③自我评价高甚至膨胀,认为自己无所不能,身上满是优点,能当官、能理财,哪怕你让他去治理国家他都会信心满满的接受。注意,这种心境之下,很容易惹出是非,或者挥霍无度,最终虽然破财,却不免灾,所以,要及时治疗。

03

思维方面

头脑反应较正常时灵活,表现爱讲话、爱搭话,想起什么说什么,见到什么说什么,一会儿东一会儿西,而且说起来很难被打断。

双相情感障碍

可治愈但易复发

既然提到了此病,我们一定关心能不能治好。好消息是,能治好。双相障碍经过有效治疗,症状是很大概率能够消失的,患病个体在不发作时,几乎可与正常时无异,并且从事一定的社会劳动。

坏消息是,易复发。双相障碍复发率可高达 90%,因为诸多因素都可导致该疾病复发。设想,倘若一年之中有2、3次复发,每次治疗周期2个月,那么正常状态最多半年。

那么我们就会关心,导致双相障碍复发的风险因素有哪些?我翻书查找资料,并结合工作以来的治疗经历,简单总结如下:

不规律服药

正确的治疗应该是缓解急性期的精神症状,然后长期维持治疗,防止疾病复发,锻炼和恢复其社会功能,但由于患者服药后的不适感导致其总想私自停药,尤其回家后监护人不能及时监督,最终使治疗中断。

治疗方案错误

一般来讲,对于维持期的治疗,应该以心境稳定剂为主,而有些家属,甚至年轻医生会迫于患者症状的压力急于使用拮抗药,比如双相抑郁时,为了快速缓解抑郁症状,快速增加抗抑郁药物,结果诱发了躁狂发作,破坏了情感天平的稳定。

遗传因素

双相障碍的遗传度高达80%,这是患病的因素之一,同时也是复发的危险因素之一。有大量证据证明:有遗传史的个体,其治疗难度、复发率均较正常人大。

睡眠障碍

在临床上,双相抑郁患者常出现睡眠过多,虽然增加了睡眠时间,但患者仍抱怨精力不能恢复,白天可能出现过度思睡或频繁打盹;

相反,躁狂发作时则精力充沛,个体不需要太多睡眠即可保持旺盛的精神头儿,所以,当双相障碍的患者出现睡眠习惯改变时,要警惕复发的可能。

吸烟、饮酒的增加

吸烟可使某些抗精神病药物减效,而饮酒则容易使大脑皮层脱抑制而做出轻率的行为,所以,对于烟、酒乃至一些毒品的滥用,应格外引起重视。

其他因素

包括季节的更换、应激事件刺激等。

总结

双相障碍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精神疾病,不及时治疗,致残率及致死率均较高。这就需要从患者就诊的第一时刻起,医生要认真思考、充分了解病情、病史,减少误诊率,这样才能确保疾病在得到有效的治疗。

作为患者和家属,也要充分相信医生,严格遵从医嘱治疗、定期复查,最终疾病也就有很大可能往越来越好的方向轨迹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