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患者:明明每天都在服药,怎么就是不见好转?

文 / 漫影健康知识
2021-09-17 18:28

精神疾病患者:明明每天都在服药,怎么就是不见好转?

很多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经常会有这样的疑问:

明明每天都在服药,怎么就是不见好转?

明明已经好转了,为什么医生还不让我停药?

我身边的病友经过治疗感觉都稳定了,怎么只有我的病情还在反复?

什么样的治疗方式才是适合我的呢?

今天刘华伟医生对于大家的问题就进行一个详细的解答!

1、看病难,难在哪?

"看病难"一直是老百姓热议的一个话题,卫生部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约有近半居民有病不就医,29.6%的居民应住院而不住院。那么针对精神心理的患者,看病难在哪呢?我总结了四点,看看你中了几条?

花费高:精神心理疾病是慢性病,需要长期复诊治疗,这期间每次的路费、食宿费、挂号费、药费都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沟通短:精神科医生都具有很强的观察能力,能快速判断病人,每次面诊平均8分钟左右。一位医生一天可能要接待十几甚至几十位门诊患者,分到每个人的时间有限,能真正和医生沟通的时间很少。

难选择:精神心理疾病往往没有明显的器质性病变,也就相对难以判断,患者可能会质疑医生的诊断,频繁地更换医生,同时也就更换了原有的治疗方案。

没时间:平时要上学、上班,老年人行动不便,子女也没有那么多时间,每次去医院都要请假,不去又可能会延误治疗。

2、治疗是有必要的吗?

既然看病费时又费钱,这个病感觉又不是身体上的疾病,那么还有必要治疗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对于慢病患者,坚持治疗是非常有必要的。

精神类疾病产生的危害,总结有4点:

对患者的危害:使患者身心受到伤害,工作、生活也会产生影响。严重时可引起自残自杀,甚至扩大性自杀(有2/3的抑郁症患者有自杀行为,其中15%-20%会成功)。

对家庭的危害:不仅会给家庭带来经济上的负担,导致生活质量下降,严重时也会对家人的身心健康带来困扰。

对他人的危害:部分患者发病时,可能会不受控制地做出一些无差别伤害他人的举动。

对社会的危害:部分患者可能由于患病对社会产生不理解,有的甚至采取过激行为,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精神类疾病给社会带来的负担仅次于心血管疾病,是青少年自杀的头号原因。可以说,精神心理疾病的治疗无论是对患者本人、患者家属、其他人还是全社会,都是非常有必要的。不但可以缓解患者生理及心理上的痛苦,还可以大大减少家庭及社会的负担。

3、什么在影响治疗?

患者本人不重视,认为只是情绪问题,自我调整就行,或者是有“病耻感”而不愿寻求医生的帮助。

患者因为各种原因擅自停药减药,导致延误治疗。不但可能导致复发,甚至还会造成病程的慢性化、迁延化。拿抑郁症举例,如果复发3次以上,下次复发概率在90-95%。

家属不重视,认为没有必要就医,或者是认为只要患者配合医生服药就行,对于患者因病出现的一些行为不理解,甚至进行指责,给他们造成更大创伤。

患者没有进行全病程管理,依从性较差,导致治疗断断续续,不规范,非但达不到治疗效果,还可能使病情更严重。

整体来说,精神心理疾病是需要长期、稳定的治疗。多种因素都会导致治疗达不到预期效果,例如拒绝治疗、不遵医嘱、家属不重视等。由此可见,患者接受规范的全病程管理很重要,这指的不止是在医院中的治疗,院外的管理也是举足轻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