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化下的恐怖巨浪~失智症
失智症到底是「退化」还是「疾病」
一般来说,我们的记忆能力蓬勃的时期是在二十几岁,大约就是高中到大学的时期,而后年龄增长,每个人却日渐有记忆力变差的感慨,这就是一般性的记忆力退化。
失智症并不是一般性的记忆力退化,那么,这两者间要怎样区分呢?简单来说,「退化」是「会忘记某件事情、但经过提醒后能回想起来」,而「失智」是「忘了后即使经人提醒、仍然无法想起来」。
延伸来说,「退化」是一时间的能力失去,例如没办法执行某项工作,但是经过提醒或是简单训练,还是可以去执行该项工作;而「失智」是该项能力的失去,即使多次提醒和重复训练,仍会有完善执行该项工作(即使是不复杂的工作)上的困难。
失智症患者可能会把自身的记忆能力的丧失掩藏得很好,所以我们在看诊时对于言词上反应很灵敏的长辈,有时候要多一分警觉。
比如,曾有一位失智的奶奶来到门诊,医师问她:「奶奶,妳叫什么名字啊?」她说:「陈oo。」「对喔,好棒。」医师继续问:「那你旁边这个带你来的人是谁啊?」陈奶奶回答:「喔!他是我孙子。」
站在一旁的陈奶奶儿子奋力的摇头说:「不对喔,我是她儿子。」奶奶马上笑笑说,「儿子跟孙子差不多啦。人生不用太计较。」
这是一个很典型的在言词上颇为灵敏的奶奶,她还记得自己的姓名,但这之外的人与事都是乱拚乱凑,说出一个大家听来并非真实、但似乎有点合理的故事,然后她再会用一句「人生不用太计较」轻轻带过,让身旁的人若没有足够的警觉就忽略了她已经开始有失智的迹象。
失智症药物治疗的方式与效果
失智症亦有不同类型之分,在血管性失智症(也就是中风引起的失智症),或是其他类型的失智症方面,则要针对病因来进行治疗。而在大家较熟知的阿兹海默型失智症上,失智症药物治疗到底有没有效果呢?
虽然目前国际间对药物疗效众说纷纭,但普遍来说,在临床的使用上,早期失智症病患在使用药物的初期,大约有一半的个案会获得改善。其实从医师的角度来看,只要可以推迟失智症退化的速度,其实就算是有效的治疗了。
目前在早期失智症药物的使用上,针对轻中度失智个案,通常使用有胆碱?抑制剂,常见药物包括爱忆欣(Aricept)、忆思能 (Exelon)和利忆灵(Reminyl)。而中重度时使用NMDA受体拮抗剂,例如忆必佳(Ebixa)及威智(Witgen)。
事实上科学家们也没有停止全新的治疗方式,他们针对导致阿兹海默症病因的脑部特殊物质,包括β-类淀粉蛋白及滔蛋白持续研发免疫治疗,可惜目前为止,绝大多数的临床试验都是失败的。可是我们不要忘记仍然有一些类似的研究持续进行中。希望在未来失智症可以有机会成为足可治愈的疾病。
失智症非药物治疗的效果
正因为新药的研究需要投入庞大资源却又往往效果有限,因此目前治疗失智症的药物多只能推迟而无法治愈,于是在欧洲国家(如法国)已经开始停止给付传统的药物治疗,法国la Haute Autorite de sante(相当于我们的卫生署)提出了替代方案,将药物的给付转于非药物的照护内容,包含物理治疗、职能治疗、语言治疗、心理行为治疗等多团队的费用支出。
他们进一步建议家属和患者尽早发现病征、准确诊断疾病、以及提早接受功能性复健的介入(职能、运动、心理行为、语言治疗),并持续地接受医疗咨询以了解病程进展。
同时间,医疗与政府体系都要为照护者提供喘息服务和其他相关的支持,帮助分担沉重的照护工作。毕竟药物虽可能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但是身而为人,其实更需要维持基本的生活功能,并且可以和家人保持良好的相处,这样的照护模式是药物所无法取代的。
失智症是否可以预防
因为每个人身上都带有上一代的基因,所以想到由基因来决定自己将来是否会罹患失智症时,我们难免会有绝望之感。
其实不用如此悲观,因为脑功能的退化时是慢慢累积而来的,所以我们还是可以多做点正向增强的行为来预防退化,以下是几点建议:
(1)多学习不熟悉的事物:
若我们日复一日总是无意识的滑着手机,做着不需要用脑的事情,那么我们的认知功能其实是没有增强的,等待日后受年龄影响而退化时,自然就没有多少余地可以留,所以我对外演讲时常建议大重要多找机会让自己进行很需要动脑思考的学习,自年轻时期起就养成持续使用脑力的好习惯。
(2)维持身体活动、多与人互动:
身体训练最高级的要求是有氧运动、重训等等,但我们也不一定真的要这样强度的训练,其实根据文献,只要有动就会比没动好,所以我们每天自发性的运动,对于维持脑都功能来说是有帮助的,与此同时多与他人互动,亦可以刺激脑部运转。
(3)良好饮食:
目前全世界公认地中海型饮食是最能预防中风的饮食方式,建议大家多吃鱼、坚果、鸡胸肉、五彩缤纷的蔬果、橄榄油,这些都是可以预防失智症的好食材。
(4)足够的睡眠:
有研究指出,只要一个晚上不睡,掏蛋白就会上升约50%,β-类淀粉蛋白也增加了30%。这些物质的增加代表未来罹患阿兹海默氏症机率的上升,所以有充足且高质量的睡眠非常重要。
(5)好好控制慢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
这些慢性疾病可能会对患者造成血管发炎、小中风等等病症,且未来一旦对脑部伤害,很有可能就会导致失智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