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田蕤因强制猥亵被判刑:强权面前,弱势群体只能任人鱼肉?

文 / 第一心理
2021-08-19 18:46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对于熟知话剧的人来说在,演员田蕤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曾斩获多项大奖的他,在话剧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就是这么一个本就有着大好人生的他,却在昨日亲手将自己送进了监狱。

据网易娱乐2021年8月17日报道,上海市松江区人民法院依法公开宣判被告人田蕤的强制猥亵案,以强制猥亵罪处以被告人有期徒刑两年六个月。

据悉演员田蕤是国家一级演员,曾获得过第22届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等奖项,曾代表过国家参与联合国主办的戏剧学术研讨会。

被害人于2020年8月31日晚间至9月1日凌晨,与田蕤朋友一同去往田蕤家商讨剧本事宜,期间被害人曾有过饮酒行为,因此田蕤趁被害人醉酒之际对其进行强制猥亵。

事件发生之后,田蕤多次联系过受害者,想用自己的地位与权利给予受害者一定的好处,希望得到受害者的原谅,将此事一笔勾销,受害者无法忘却被伤害的事实,故未原谅田蕤的猥亵行径,并且受害者也因此事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最终患上抑郁症。

二者协调未果,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害者走上了法律维权之路,经过多方采证,田蕤最终因自己的欲望而自食恶果。

虽说,田蕤得到了应得的惩罚,但是对于因此事而产生心理创伤,患上抑郁症的被害者来说,余下的生活,她必然会过得比常人更加艰辛,甚至是痛苦。

1.欺软怕硬的人性:弱势群体的维权之路异常艰辛

对于田蕤来说,受害者只是无数弱势群体中的一份子,地位与身份的悬殊,让田蕤占据了更加有利的位置,也才壮大了他以权谋私欲的贪心,似乎在强权面前,弱势群体像极了任人宰割的案板之肉。

欺软怕硬向来是人的天性,当一个精致利己主义者掌权以后,这无疑会对接近他的人带来一定的灾难,权利放大了欲望,权利也是谋利的工具。

尤其是对于本就低他一级的人来说,他有着更多的剥削与压榨他人的机会,只因为他地位更高,他手中有更加稀缺的资源。

对于心地善良的人来说,掌权可以为更多的人谋福祉,对于心术不正的人来说,掌权可以极大地满足自己的私欲,无数人都在追求地位与权利,本质上是对私欲的追求。

因为这个社会的游戏法则是由强者制定,没钱没势的普通人除了遵守游戏规则,就得拼命挤进高层,以求逃脱游戏规则的剥削。

我们同样也可以再回头看看吴姓明星事件,人微言轻的其他被害者也曾在都美竹爆料之前,在互联网上揭露过自己受到的伤害,但都被舆论大军与吴亦凡的粉丝掩盖过去。

于他来说,每一个受害者都是弱势群体,站在更加强势的位置上,他又怎么会忌惮自己有一天会身败名裂。

弱势群体的发言与维权之路如此艰难的本质原因是,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歧视和压迫,他们不会相信人微言轻者的发言,也不会将其当做一回事,大部分弱势群体受害者都在孤军奋战,而强权附庸着更多的追随者,为了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他们甚至会无所不用其极来捂住弱势受害者的口鼻,让他们难以发声,难以求救。

2.没有人会逃脱心理学三角游戏规则

美国心理学博士卡普曼在多年的研究中发现,所有的心理学游戏中都存在这么一个三角模式,这个三角模式由三个要素组成:受害者,施暴者,拯救者。

这种三角模型的稳定性源自于每个人都会在这里面找到对应的身份,不稳定性则是来自于这三个身份不会随人的意志为转移,在受到一定的刺激之后,会由旧身份转变为新身份。这三个角色的转变往往会让人陷入新的困境与救赎之中。

正如这场猥亵案中,田蕤最初的人身份是施暴者,通过对受害者进行强制猥亵从而满足自己的兽欲,在彼时,他是高高在上的压迫者,有着更多的权利与选择。

然而在二者协调未果之后,被害者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权益时,二者的身份早已进行了对换,此时的田蕤成为了自作自受的受害者,将他送进监狱的施暴者是受害者,也是他自己。

而受害者无疑成为了自我拯救的人,站在她的角度,她所做的一切并不是对田蕤施加伤害,而是让田蕤自食恶果,她只是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拯救了自己的人生。

然而,对于被侵犯过的女性来说,自我拯救之路极为漫长,大部分被猥亵的女性都无法在短期间内走出阴霾与噩梦,甚至还会因为这些挥之不去的阴霾而走上极端之路。

心理问题长时间得不到解决,不仅会造成心理疾病还会变成心理创伤,譬如PTSD患者,她们大都经历过超越常人经历的经验性事件,体会到了常人难以忍受的身心上的双重痛苦。

时间的延长,也并不会让他们的痛苦有所缓解,在所有未能原谅自己的日子里,她们都在责怪自己,都在伤害自己。

而人生几乎也被毁于一旦,这种悲剧并不罕见,在鲜为人知的角落,还有光明不可触及格的暗格,弱势群体应当得到更多人的关注,每个人都有生而为人的权利,也有享受保护的权利。

- The End -

作者 | Tommy

编辑 | 鹿羽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