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抑郁的青少年那么多,有人说是因为大人太忙碌~

文 / 健康科学杂谈
2021-06-09 00:17

当值编辑 | 爱米粒

配图来源 | 郁金香绘画疗愈成长营

我们之前总是认为,家长应该伸出长长的手臂,为孩子遮风挡雨。但更好的教育方法可能是,家长陪着孩子经历所有的真实挑战,只在孩子快要失去重心的时候,扶他一把。

前段时间,河南原阳县四名儿童被掩埋在土方下的新闻受到了广泛关注。虽说案件目前还没有更多细节,但我注意到,这条新闻把家长的监护责任又放到了聚光灯下。

儿童一旦遭遇安全问题,往往人们率先审视和反思的,就是家长的监护是否出现了漏洞。

我听身边有孩子的朋友说,每次听到这样的事情,心里都会后怕,赶紧反思一下自己平时对孩子的监护有没有到位。毕竟,对于忙于打拼的上班族来说,平时能陪伴孩子的时间太少了,在照顾孩子这件事上,难免有疏漏,不可能方方面面都周全细致。

不过,上班族的忙碌对于家庭的影响,可远远不止于孩子的安全问题。

有一个值得担忧的趋势:那就是在我们的青少年中,有重大心理问题的人越来越多,而且年龄越来越小。而这件事就和成年人的忙碌有一定关系。

焦虑症是通往其他心理疾病的“地狱之门”

焦虑相关的症状往往是儿童最早出现的心理问题。焦虑症如果处理不好,它就会“呼朋唤友”,把其他心理问题陆续招呼过来。

比如,孩子在4岁时可能会怕狗、怕黑;这个问题不解决,到了7岁,孩子就可能出现分离焦虑,也就是说,一离开父母就紧张或者恐惧;到了12岁,就可能在以上问题的基础上,发展出社交焦虑。所以,防治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一个有效手段,就是在发现焦虑症的时候,及早干预。

一般来说,治疗儿童焦虑症,接受治疗的对象都是儿童本人。但现在的治疗方案,思路却不太一样。他们治疗的对象,实际上是家长。

耶鲁大学的心理学教授Eli Lebowitz发现,当孩子出现类似于恐慌这样的焦虑症状时,家长往往会“妥协适应”,英文叫做Accommodating behaviors,也就是为了缓解孩子的焦虑症状,家长主动做出的行为。

比如孩子怕狗,家长看到狗时,就带着孩子绕道走;孩子怕黑,家长会让孩子在大人的床上,跟大人一起睡觉。这些就是典型的妥协适应行为

再比如常见的有的孩子总觉得自己的鞋带系得不对,家长就会一直帮孩子系鞋带,直到系对了为止;有的孩子在家时害怕独自待在屋里,家长就在走出孩子视线时,大声告诉孩子自己的位置;有的孩子在外人面前极度害羞,家长就拒绝访客,甚至让老师别在上课时叫孩子发言等等。

因为时间不够,所以不停妥协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们有时候会选择尽快解决问题的键,之所以按下快捷键,另一重常见的原因就是:父母工作太忙,时间不够

比如早上着急上班,但孩子就是不吃饭。那就给他吃他爱吃的,快速解决问题;再比如晚上下班回到家已经很晚了,孩子又在吃饭的问题上纠缠,那你是想花1小时闹别扭呢,还是想快点迈过这个坎儿算了?我相信很多人都会选择后者。

面对孩子成长过程中面对的各种问题,家长们要做的,就是慢下来,花时间和孩子在一起,陪他度过自己的不舒适。这样,孩子才能慢慢成长,慢慢自己去面对人生路上的各种不适。而不是,父母为其扫平道路,看似一切岁月静好,但背后却是孩子的不堪一击。

对这样的治疗思路,乐伯维茨是这样说的:父母对孩子妥协,背后的一种驱动力是孩子很痛苦,但还有另一种驱动力同样强烈,叫做“我必须得送你上学”,或者“我把你送到学校之后我就得赶去上班了”。

所以《大西洋月刊》这篇文章,也把父母妥协适应的行为,称作“21世纪父母的典型行为”。

成长不能再来一次,陪伴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阿里巴巴有个公益组织,就是去陪伴留守儿童,父母因生计的需要,背井离乡,离开孩子,把孩子交付给祖父母照看。但通过公益组织或者是希望工程来看,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比想象中还要严重。在人生最重要的这些年,在整个人生观、价值观构建的过程中,父母陪伴的缺失导致的心理问题,有时候会是影响孩子一生。

在2019年蓝皮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通过对我国12个省27个县的20321名农村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评估。在各年龄段儿童中,初中一年级儿童的情绪行为问题最多,有11.3%的儿童有显著的情绪行为问题。小学四年级儿童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男生的情绪行为问题比女生更严重。

双亲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情绪行为问题有显著差异。总的来说,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最好,双亲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最差。

父母忙碌是儿童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

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为什么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会越来越普遍,而且出现得越来越早?

问题根源我们仍不确定,但通过很多研究我们可以看到,现代人的忙碌是加重儿童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

忙碌的家长会在孩子出现焦虑症状的时候妥协适应、过度干预,而这反而不利于孩子克服焦虑。

这篇文章让我想起了沈祖芸老师的一句话,那就是学校的本质是“真实社会的缩影”,也就是一个人在学校中,也会遇到真实社会的所有挑战,只是孩子在学校中几乎没有任何风险,犯错成本很小。

父母放下焦虑,有效陪伴

为生计奔波的父母,首先得调整好自己的生活状态,自己得先平常心面对生活的各种苟且,自己先将焦虑倒出,活出淡然,才能有空间去承载孩子的焦虑,并化解孩子的焦虑。

一个焦虑的父母,会无意识地将这种情绪加给孩子。

陪伴应该从“看见孩子”开始。你的孩子,你能看见它的什么呢?你看得见他每一次努力,每一点进步吗?

他画了一幅画给你看,你能看到这幅画的出色之处吗,是色彩搭配和谐,还是构图巧妙呢?

孩子需要的是真心实意的“被看见”,被看见他们具体做到了什么,而不是不走心的一句“你真棒”。

试想一下,现在如果有个人看得见你的每一次进步,了解得到你的每一次付出,他为你的每一份成绩由衷地高兴,这时候的你是不是内心里充满了满满的正面能量,并很信赖他呢?

他理解你,懂得你,这就是爱。孩子需要被父母看见,就像植物需要水。孩子喜欢哪本书,哪部电影,哪次旅行,最好的朋友是谁,最喜欢什么课……只有真正了解了孩子之后,我们的陪伴才是有质量的,否则双方的频道往往不在一条线上。

孩子最需要的不是满屋的玩具,而是一起读故事的妈妈,一起玩游戏的爸爸。他们渴望和父母相处,但不希望这是父母“人在心不在”的低效陪伴。

如果你和孩子每天只有15分钟在一起,希望你能给孩子讲讲睡前故事。故事能提供给孩子巨大的享受,连接孩子的情感,传达你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如果你有更多时间,可以走出户外参加各种活动,这些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性情。

陪伴是种子,未来一定会开花结果。提倡家长教育的现代教育家夸美纽斯,在《母育学校》中提出,父母可以在日常陪伴中给孩子科学启蒙,包括自然、光学、天文学、地理学、历史学等等。

不过,这不是需要家长精通这些学科,而是要带着孩子体验生活,让孩子热爱生活。

因为这些知识,都来自生活,当孩子热爱生活的各种细节,在未来也才会对这些学科产生主动的兴趣。

孩子从身边最近的人那里学到的东西最多,受到的影响也最大。有些父母认为,自己努力工作,事业有成,已经是孩子很好的行为榜样了。但如果父母长时间缺席孩子的日常生活,孩子就感受不到父母的陪伴了。

亲子陪伴,可以营造一个团结、安全、充满信任感的家庭范围。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也就不容易养成任性、暴躁、冷漠的不好性格。

每日匆忙为碎银几辆,然最终的目的,我们是希望孩子能更快乐健康地成长。如果,在追求物质的同时,失去太多的生活,似乎是在舍本逐末。这时候,停下来思考一下,看看孩子、看看家庭,也是会知道自己下一步该如何去做。

- end -

第五期撒红老师父母疗愈工作坊-杭州站报名啦

梳理内心疑惑、亲子关系实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