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越邪恶的人,越容易有这些举动,请你对号入座

文 / 健康预防灵通
2021-06-02 00:25

圣贤就人性善论还是人性恶论已经做过不少的争论,我们一直被教导的是,要相信世界上好人多,但某知识平台也曾提出问题,什么样的人算是心理邪恶?

这个问题,不像理工科题目那样有标准答案,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善恶论,并且不会为他人的答案所折服。

人类之所以会成为动物界的高等动物,是因为它在动物本来凶猛的基础上拥有了理性,然后有了社会文明和教化之类的东西,控制住自己的欲望。

但当我们静下心来正视人性的时候,到底是善还是恶?

除了古代圣贤对这个问题有过争论之外,现代心理学也曾研究过这个问题。但心理学研究的角度是多样的,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去探讨一下。

内心越邪恶的人,这3种举动越明显,快来对号入座!

第一类人,将人际交往看作是一场狩猎游戏

就像是荒野中的动物世界一样,所有动物都遵循优胜劣汰的法则,将狩猎作为自己生存下来的重要条件。

在人和人交往的过程中,形成了巨大的社会关系网,在社会关系网中始终都存在着一批特殊的捕猎者,心理学家将这些捕猎者分为了五大人格。

关于这五大人格的相关词汇,大概有:高度的自我主义者、没有任何共情能力、缺乏恐惧感、擅长在一切人际关系中狩猎、借助自恋和征服取乐。

能在正常社交中天性结合的人往往比较狡猾,善于隐藏自己内心深处真实的角色,把自己包装的和真实的自己有所不同,想将自己的美好印象留在别人心中。

在交往这个过程中,他们往往通过不断忍让和模仿对方来拉近彼此距离,目的就是为了迷惑,让对方以为自己非常真诚和善良。

当达到自己目的时,才会渐渐露出凶残的一面,然后通过施虐来获得自我满足,填补自己内心的空缺。

第二类人,喜欢站在上帝视角,指责他人

根据权威期刊的调查指出,个体在尝试着对他人进行评价或者解读时,最后呈现的结果,往往包含和自己相关的特质,其中最明显的一部分就是人格特质。

从心理学的角度观察,人们的一切主观的看法意见或评价,都是从过去学到的知识中得到的,认知框架中包含了许多东西,包括自我的全部人格情绪和冲动经验教训、知识等。

我们的一举一动常常受到潜意识指挥,所以外在行为都是自我心理的真实写照。

另一位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在个体中占较高部分比例的大都是人格中积极的一面,这也是为什么人们会说社会上还是好人多。

这一类人往往通过散发出自己友好和善的信号,来得到对方正面的评价。

相反,那些人格特质比较黑暗的个体,在评价别人的时候,往往希望对方处于比自己弱的地位,因此会给出大量负面的词汇以伪装自己。

每个人评价对方的用词,会展现出这个人心理的真实特征。如果你遇到的这个人,往往通过用贬义词来形容周围的人,那么有很大概率是一个黑暗人格拥有者。

第三类人,喜欢追求感官刺激,施虐指数过高

2016年,美国的一本杂志,首次证明了感官和人格特质之间的关系。

经过长时期研究,该团队提供了一份研究成果:在那些偏爱强烈感官刺激的人群之中,更容易诞生出邪恶人格拥有者,这种现象通常与施虐指数过高有关。

追求刺激无可厚非,但个体追求刺激的程度却大有不同,小到口味,大到类似谋杀别人的快感,都能折射出一个人的心理状态是否正常。

施虐型人格喜欢看到别人遭受痛苦的状态,让自己收获愉悦感,这种病态的自我满足往往是衡量个体心理变态程度的重要指标。

这就提醒我们,不要轻易被某些人表面盲目鼓吹地喜欢新鲜感、冒险精神等特质迷惑。

一旦发现他的这种冒险建立在对他人施虐的角度上,就应该加速逃离,保护好自己。

这些说法相关研究已经给出了具体证实,并不是无稽之谈。这种人格的个体往往性格扭曲,待在他们身边,到头来伤害的只有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