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不少大学生被这个问题缠住,可能影响正常生活
5月25日是525全国大中学生心理健康日。这一谐音“我爱我”的心理健康日旨在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提高心理素质,提升心理健康水平。而近年来若干大学生心理问题导致的悲剧不断见诸媒体,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灵的重要程度与日俱增,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与身体健康呈并驾齐驱之势。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2017年曾指出,1/4的中国大学生承认有过抑郁症状。学业、人际、恋爱、家庭以及就业压力或成为大学生抑郁症的诱发因素。
2019年,#大学生抑郁症发病率逐年攀升#曾上热搜,引起了广大网友特别是大学生的关注和讨论。
有不少大学生网友表示自己已经确诊或曾经得过抑郁症。也有网友表示正在自己处于失眠、情绪低落、焦躁的状态,不想面对现实生活,情况已经影响到了自己的现实生活。
2019年,在第八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高校心理辅导与咨询高峰论坛上,台湾南华大学生死学系所教授游金潾在演讲中提到,四分之一的中国大学生承认有过抑郁症状,但专业人士不会随便给学生诊断为抑郁症患者,要经过一个10至12天的周期观察,再加上专业测试量表,确定发病情况。
通过长期研究,游金潾发现大学一年级和大学三年级是抑郁症的高发期。大一要从依赖阶段走向独立阶段,探索自己要走向何方的时候,会迷茫、会困惑;大三要面对人生的重新选择,有可能埋怨专业选得不对,或者担心以后的读研和工作,焦虑更多。
此外,《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数据显示,大学生中有18.5%有抑郁倾向,4.2%有抑郁高风险倾向;8.4%有焦虑倾向。
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不容忽视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事实上,相关部门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要求。
2018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发布《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明确指出高校要做好推进知识教育,将心理课程教育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开展各项活动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并在校内设立心理健康发展辅导室、积极心理体验中心等,加强咨询服务工作。同时,高校需要不断提高心理健康素质测评覆盖面和科学性,提升预防干预能力,化解可能产生的学生心理危机。
2020年9月,国家卫健委发布了《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提出各个高中及高等院校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中学、高等院校均设置心理辅导(咨询)室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配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值得一说的是,持续一年多的疫情防控让全国各地高校的教学和管理状态都发生了变化,同时也对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影响。为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李健委员今年曾建议切实推动高校履行好主体责任,一是要创建丰富多彩的、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校园活动,引导学生正确抒发和表达情绪。二是学校心理咨询服务机构要积极主动开展工作,持续进行心理评估,制定完善的危机干预措施。三是要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搭建学生心理自助和互助教育平台,提升学生自我调节能力。
高校如何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指导纲要》提到,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对此,高校该如何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呢?
国外有大学结合系统思维和公共卫生方法,推出名为“MWell4Success”的服务计划。该计划采用分层的方法,包括普遍的、有针对性的和密集的干预措施,以满足学生连续不断的心理健康需求。
第一级健康服务要求所有新生接受心理健康知识扫盲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如何发现自己和同龄人内心的痛苦迹象,以及如何接近某人并与该人谈论校园可用资源;第二级健康服务侧重于早期发现问题并为高危学生群体提供治疗转诊;第三级健康服务侧重于那些需要最密集的心理健康护理的学生。
此外,国内高校也十分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并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
贵州大学:构建 “456”模式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贵州大学在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积极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为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举措如下——
完善“四早教育”预防机制。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对高年级学生进行抽查,努力做到“早发现”;及时对心理普查、排查数据进行分析,筛查心理困扰、心理疾病等情况,做到“早评估”;第一时间将评估情况反馈学院心理辅导员,进行重点关注,做到“早预防”;全力帮助心理困扰、心理障碍的学生恢复心理健康,做到“早干预”。
构建“五位一体”服务体系。积极构建由校心理咨询中心、学院心理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灵使者”、学生家长“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由学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统筹制定和实施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整合各方资源全方位帮助学生度过心理危机。学院心理辅导员负责做好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处理一般心理问题,做好学校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启动钥匙”。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心灵使者”负责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及时报告心理异常学生情况,为同学提供朋辈心理支持。引导学生家长切实担负起家庭责任,关注孩子身心健康,为孩子提供心理支持。
构筑“六个平台”育人载体。构筑课堂教育平台,建立以“大学生心理健康”公共必修课为主,“压力管理心理学”等7门选修为辅的心理健康课程教育教学体系。构筑网络宣传平台,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普及、咨询、心理测评等功能。构筑心理咨询平台,提供个体咨询、答疑、信息互动等多样化服务。构筑特色活动载体,开展心理健康主题教育活动,打造“一月一剧四主题”特色心理品牌。构筑朋辈互助平台,形成较为完备的学生心理健康朋辈互助体系。构筑心理帮扶平台,积极组织心理专家和学生心理志愿者深入社区开展心理知识宣传和咨询服务活动。
西南大学:切实构建“贯通式”心理育人体系
西南大学牢牢树立“大思政”观和“大心理”育人观,采取多项措施,构建“四个贯通”体系,有效提升学生心理健康品质。
贯通“校院家医”组织体系,强化一体协同。一是建立“校-院-班-寝”四级预警协同制度。依托学校心理健康教师、校医院医生、辅导员等群体,实施学生心理危机即发即报。二是建立“一体联动”研判督导制度。学校每半个月召开一次心理异常学生研判会,对心理高危学生逐一研判,制定“一生一策”干预帮扶方案。三是构建“中心+”四维协同工作机制。构建“中心+家庭”“中心+职能部门”“中心+学院(部)”“中心+医院”四维协同工作机制。四是建强“专兼一体”专业化队伍。建立一支涵盖专兼职咨询师、心理辅导员、专职辅导员、校内外指导专家在内的260余名专业心理育人队伍。
贯通专业心理服务与日常教育帮扶路径,强化综合施策。一是健全新生心理健康筛查与反馈机制。每年对新生开展心理普测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对重点学生开展一对一约谈和100余场专题团体辅导,建立“一生一册”心理档案,发布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报告。二是做实常态化心理咨询服务。从2008年起,开通24小时阳光心理援助热线,实现学生即时即地咨询预约和危机求助。三是建立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机制。针对地震、“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突发事件,全面摸排受影响学生群体,开通网络预约专线和咨询邮箱,按专业规范开展线上视频心理咨询和云团体辅导,及时减轻学生心理伤害。
贯通线上与线下平台,强化智慧联动。一是打造硬件平台。打造1200平米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中心,借助信息化手段及智能化心理辅导仪器,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心理体验与活动场所。二是开发线上智慧平台。利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做到心理问题早发现、早干预、早疏导。三是用好微信公众号平台。打造“西大阳光心理驿站”微信公众号,开展线上心理服务预约,推送心理健康知识、心理自助贴士、在线心理教育资源等,营造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全方位育人氛围。
此外,该校还贯通课程教学与实践活动渠道,强化显隐并举。推进专业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交融渗透;注重隐性涵育,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国学、美育、文艺、体育、劳动教育相结合;实施强身健心基石计划,将强身纳入“大心理”健康教育格局。
来源:麦可思研究综合整理自教育部网站、贵州大学、皮书网、国家卫健委、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