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当你内在缺乏这三大认知系统时,就会陷入“不自律陷阱”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关于“自律”这个话题,不知道你是否一直都在做计划的路上,却始终不曾实行?不知你是否始终在“等一下,等一下”的骗局中不愿清醒?不知你是否总是习惯“三分钟热度”,难以坚持?
每一次的放弃和偷懒又会迎来心中的无限懊悔,但是又很快调整心情安慰自己说“下回绝不如此”?
如果你如上文所说,这说明你的意志力不够坚定,你始终不够自律。与之相反,我们身边也不乏意志力坚定的“自律达人”。这类人可以严格按照计划表行事,可以做到自己“早睡早起”的flag,可以雷打不动地进行健身锻炼,可以坚持每日阅读学习……
自身的不自律和旁人的高度自律,两者相对比无疑会增加我们自身的焦虑和发展。德国康德曾这样定义自律,他认为:“自律是不受外界约束和情感支配的存在,根据自己的意志和自己的道德规律来行事。”
康德认为每一个理性的人都有自己颁布的规律的能力,即自律。
自律的实质是道德的良心,当你偷懒时,你的良心就会痛。那就让我们来探究一下高度自律背后的秘密,让自律成为我们的生活常态而不是梦中的遥不可及。
毕竟提高自律能力,无疑是提高自身能力的一个捷径。关于提高自律这方面,我们还需要从自身的认知系统构建着手。
延缓满足
钱钟书的《围城》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有一堆葡萄,有些人从最坏的一个葡萄开始吃,一直吃到最好的,把希望留在前头;有些人则相反,越吃葡萄越坏,吃到绝望为止。”
生活中也是如此,我们不应该贪图一时的享受。
当我们执行一件事情,或许会被某一个事物吸引住。比如安排好完成学习工作,却被微博和抖音等吸引住,这时我们就要学会养成延缓满足。想玩的心要压制在行程安排之下,学习克制当下。
如果想玩的时候,你毫不犹豫地就选择玩,长此以往你就会感到焦虑,也不会像享受这种不高效的快乐。当完成计划后再进行休闲娱乐,这时的你会收获自律和娱乐的双重快乐。
美国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曾说:“延缓满足,是为了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以及在等待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
当一个人将一份热爱刻入骨髓,他就会情不自禁地为了热爱舍弃一些东西,也会相应地延缓满足和克制自己的欲望。所以为了拥抱非凡的人生,就要学会延缓满足,学会为了长远利益而延缓短期的享受。
抑制冲动
抑制冲动就是我们无论站在什么环境下都能够克服内心欲望和享受的冲动,学会权衡其中的利弊。抑制冲动,人们能更加谨慎地应对每天的日程安排。
正处减肥期的你,不会因为闻到炸鸡的香味,就冲动地将自己的减肥计划抛在脑后;正处考研期间的你,也不会因为冲动就在图书馆玩起了微博和抖音……
人非圣贤,岂能无欲无求,自律就是与这些数不胜数的欲望做斗争,与冲动博弈,与偷懒竞争。我们只有克服冲动,才能从冲动中收获坚持,收获自律的果实。
明确目标
自律的人,习惯给自己的每天、每周、每月、每年制定清晰的目标。人们原本就生活在巨大的诱惑社会中,我们的目标能点亮前行的路,能是一个我们期待的盼头。
自律的过程只是一个手段,我们需要走到最后,达到我们应该达到的目标。相比较于自律的人,不自律的人生活就会浑浑噩噩许多,他们的生活抓不到重点,也缺乏坚定的目标。
“自律为王”的时代,我们或主动或被迫都在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自律能力。自律总结来说就是“逼着自己去做不喜欢但应该做的事,克制自己不去做喜欢但不应该做的事”。
自律本质上也是一种自我控制,我们只有习惯了控制,才能在一次次完成目标中获得自信。
人生海海,相对限制的生活可能会很辛苦,付出超越平常人的努力,但是越自律越成功这个定律定不会辜负大家的付出。
自律的人生,自带光芒,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希望每个人都能达到自己期盼的人生高度。生活不会亏待每一个自律的人,所以成功的人都有自己的高度自律。
- The End -
作者 | 汤靡达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Solso, R., cognitive psychology [M].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