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情感日|女博士与躁郁症共处的这十年

文 / 太原心理
2021-03-31 01:04
一个心理咨询匠对生活的感悟,喜欢的可以关注我!

阿尔法是比昂精神分析一个重要理论,它的含义代表把不能忍受的情绪感受转化为可以情感接受或者可以承受的感觉。

希望这里我们彼此疗愈将生命不能忍受的痛转变为光,照亮我们的人性深处的黑暗,遇见我们真正的自己······

据近年我国的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推算,中国的双相情感障碍(即躁郁症,以下简称双相)的患病人口应为千万级。

以下这篇文章是一个真实的案例,希望对你有帮助。

2017年,我开始了自己的摄影项目《两极》,希望通过把镜头对准自己,记录躁郁症的治疗过程。但其实很久没写两极的文章和做相关的摄影了。暂时停笔的原因有二:1.去年夏天之后,我的躁郁症症状开始好转,并开始逐渐减药。2.因为开拍《两极》这个项目,受到了来自家人的压力,他们希望我删除相关文章,以免“影响前程”。

最近又重新开始加药了,原因是告知了心理医生失眠多周和“脑海里许多想法”的事实。此刻距离我开始减药已经有2个月了。当医生说,我们把药量恢复的时候,内心波澜万分:减药失败!是不是我躁郁症又复发了?我是不是好不了了?

思前想后,总是觉得想写点什么

因为哪怕仅仅在我身边,都有不少朋友已经或正在躁郁症的路上。

如果我自己都没有勇气面对躁郁症这类精神疾病,如何期待社会能够公平、公正地对待我们?

当我看到一个精神科实习医生对躁郁症患者的访谈全文,过去十年的痛苦与轻狂都在眼前一幕幕飘过。

我决定用自问自答的方式来写这篇文章。

以下一共十个自问,十个自答。

1.简单介绍下自己?

女,上海人,未婚,国内985高校本科、硕士,一路到海外读博士,目前快完成第二年学业,准备做博士候选人写论文了。

这十年就一直在读书,读研究生和本科二、三年级在企业和媒体实习过比较长时间,副业摄影,已签约知名商业图片库,也拍过几部小纪录片。

总体来说,我应该算是躁郁症患者中高社会功能的人群之一了,过着自己喜欢的人生,还能养活自己。学业成绩上表现不算太好,但是一路靠直升和申请走到了博士这一步,很幸运了。

2.何时确诊和治疗?

我在2016年5月末诊断患有重度抑郁症,配合躁郁症药物治疗。2016年7月出国后曾经自己尝试停药一个月,立刻情况变严重,于是去学校诊所就医。医生才诊断为bipolar disorder,也就是躁郁症。到2017年2月,入院治疗,期间经过多名专家会诊,确定为bipolar disorder。2017年7月起症状好转,不需要安眠药物可以入睡。2018年1月开始减药,2018年3月中重回原药量。

回想起来,2016年之前的7年间,其实之前有数次发作的情况,都因为被各种各样的误诊而拖延掉了时间。

3.之前是如何“误诊”的呢?

基本上自己可以想起来的狂躁发作,其实青春期就有一次。初一的时候曾经当着全班同学和老师的面把自己只考了50分的卷子撕得稀巴烂,然后开始哭。这是我印象里人生唯一一次在家以外的地方勃然大怒,后来就没有类似的事情了。

之后再能想起来的事情,就是快高考的时候得知我奶奶脑梗住院,那个时候开始我就找了个借口请假不上晚自习,每天下午下了课后躺在床上不肯动,也不学习。

到了大学,抑郁和狂躁交替发作变得明显。抑郁最明显的是大三,基本上不去上早上的课,其他的课选着上,偏偏这学期还是专业课最多的时候,第一学期就直接挂掉了一门“数理逻辑”课。12年3月份,我突然觉得特别冷,特别麻木,给我妈打电话,她没空理我,我就发了一条人人状态,出去游荡了几个小时,搞得全班80个人都出动来找我。第二天我就直接回学校上学了。之后学校的心理中心的主任出面做了心理干预,还给跟我几个关系好的朋友也做了焦点小组,但大概两个月后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当时那个主任坚决跟我强调“不是抑郁症,不要给自己贴标签”。

之后我又接二连三错过了治疗机会,都是因为找得学校的心理医生。接连两个医生,在他们看到我在前去治疗后没几周又可以自己想通问题、活蹦乱跳的时候,都停止了我的来访安排。

在学校心理中心看第三位医生失败的时候,抑郁发作的我选择了一条不归路,还好及时被朋友送到医院。在医院躺倒第三天的时候,我跟我妈说我一定要去外面看心理医生,于是在正规医院关门的情况下,我去了一家比较有名的私人心理诊所。

付了一万块钱订金,一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帮我治疗。第一次去的时候,她和我聊了一会,就让我做了一些心理量表。唯独没有检测抑郁症状的,而是检验我人格状态的。

于是自然而然,根据量表结果,我被检测出“偏执型人格障碍”,这位咨询师尽管误诊了我,但贡献就是当时逼着我写出了我质量糟糕的硕士论文。不然我是肯定要休学延毕的了。

直到五月份,我依然觉得十分难受,我妈才带我去看了另一所高校开班的心理咨询中心。去的第一次没说几句话,50多岁的心理咨询师就把我喊了进去,当着我的面说:你女儿应该是重度抑郁症,建议她同时吃药和心理咨询治疗。

但是我妈当时还是不肯带我去看心理医生,我就站在马路上人来人往的地方哭,边还朝她大喊:我是不是很丢脸!为什么不带我去看医生!

之后我才去专业的精神卫生中心的心理部门看医生、诊断、开始吃药。

之前,没有人会觉得我得的是躁郁症。连我自己都没想过。

直到我自己看到关于躁郁症的一本书,才理解了为什么这么多年被误解为只是“情绪化”、“歇斯底里”等等,其实,我早就生病了。

4.治疗费用如何?是不是很昂贵?

因为一开始治疗期间我并没工作,大部分钱都是家里出的。这点我很感激,尽管我妈已经退休了,但是还是竭尽自己的能力出了钱给我治病,看的医生都是最好的,不然我不会恢复如此迅速。

大头的部分是三次住院,差不多一次就要1万。持续性的大头是心理咨询师,一开始是一万元的私人心理医生,之后转诊所,一周看一次,一次1200元。药品多的时候,一个月要约3000元。

出国之后这个费用反而减轻了不少,因为学校的医保全部cover我的心理医生、药品和心理咨询师费用。

5.现在处于什么状态?

应该是“轻狂躁”状态,一天可以有效工作8小时以上,并且已经持续一周。睡五六个小时也不觉得累,每天保持阅读一本书,整理论文写作资料,批改学生作业,还能活蹦乱跳去游泳和做keep,看电视剧、电影也很带劲。

6.那抑郁的时候是什么状态?

比较轻的症状是“没劲”。整天就是趴着睡觉,微信运动步数就是衡量这个周期切换的晴雨表。一天步数少于3000差不多就是抑郁发作了。而且一般不洗澡、不洗头、不出门、不拉开窗帘、不读书、不上课、不写作业、不和人说话。

中间阶段是“空虚”。整个人感觉漂浮在虚空之中,被无穷无尽吞噬。自从吃了药以后这种感觉就消失了。严重时候每天都哭,一般凌晨5-6点才能睡着。身边如果有比较亲密的人就很容易吵架。体重会掉很多,有一次不知不觉一个月就瘦掉10斤。

最严重的时候就是“麻木”甚至昏厥。严重的时候好几次不想活了,最近一次就是因为严重的时候没人照顾,所以被送去了医院住院治疗。

长期的切换表而已看写文章的发表量。17年一口气发表了4篇论文,说明16年的状态就是狂躁或者轻狂躁(因为审稿发表期一般是1年)。17年写作的一篇文章都没有,状态就比较差劲了。

7.狂躁/轻狂躁的时候什么状态?

狂躁期比较容易发怒,和家人吵架或者和朋友闹矛盾、拉别人黑名单,我有朋友说我不跟她翻脸就是世界第八大奇迹。

轻狂躁期,思维很活跃,脑袋里有很多想法,喜欢花钱并且话很多。

我的轻狂躁期维持的时间比较长久,研究生阶段甚至有一年之久,一边一周三天做着实习,当两门课的助教,还一边刷GPA刷到了3.6,最后还拿了国家奖学金。当时简直就觉得自己是万能的。

治疗吃药之前我比较被容易说“情绪化”、“喜怒无常”,就是这种状态。

8.对躁郁症的治愈过程,

有什么想说的吗?

鼓励大家一出现怀疑是躁郁症的症状就去诊断治疗。很多人都是像我一样,反复发作反复不诊断或者误诊,导致延误了黄金治疗时间。我有幸运的朋友,一出现失眠和哭闹的症状就治疗了,吃了几个月药物就完全康复了。

9.吃药还是心理咨询,我该选哪个?

我个人的建议是服药。最新的科学研究表明抗抑郁药物绝不是简单的“安慰剂”效应,而是可以实际产生治疗作用。很多病人都是抑郁就诊,但忽略了狂躁的一面,需要特别仔细得考量和用药治疗。

吃药头三个月,是最痛苦的时候。我刚开始吃药的时候非常不适应。每天都非常困,可能要睡12个小时以上,所有的工作都暂停。但是因为有一个访谈任务必须要我完成,需要15个样本。有时候做着做着访谈我就不知道怎么接话了,差点睡着的情况也很多。

如果情况不是特别严重、持续和反复,可以仅接受心理治疗。但是要注意去专业机构受训的心理咨询师那里治疗,否则很有可能会跟我一样不断被误诊。

10.对未来的生活有什么期待?

希望不要被歧视,毕业后能在学术界找到工作。

国内对躁郁症的认知还是非常负面的,社会整体环境都倾向于压抑患者。

我出国后最感动的事情,就是导师得知我的病情后不仅主动去帮我在保护个人隐私的情况下向多位任课教师请了一个月长假,还让我放心休养,不要把科研压力看得太重。

学业上一路走来不是很容易,好几次病得严重的时候一度想退学,但是最终都走下来了。有种感觉,并不是我选择了学术的道路,而是学术选择了我,所以以后应该是会做学术的。

至于个人生活就随缘了。因为各种原因决定以后哪怕结婚也要做丁克家庭,所以反过来尽管年纪大了也没有很迫切的结婚动力。

躁郁症又叫双相情绪障碍(Bipolar Disorder),顾名思义,这个疾病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明显的情绪两极化,如果说一般人的情绪变化就像是在一条崎岖的小路上颠簸(绿线),那么躁郁症患者患者就像是坐在过山车上飞驰(红线)。

比较容易被旁人观察到的是躁症发作(Manic Episode)的阶段,他们能够在一到两周甚至是数月的时间里面一直保持着精力充沛、情绪高涨或者易怒的状态,有时候也会给人一种才华横溢的感觉。

郁症发作(Major Depressive Episode)的阶段,相对不容易被观察得到,因为这时候他们没有多余的精力应酬工作与社交,同时也不希望被别人发现自己状态不好的样子,通常会一直躲在房间里面躺尸。但你会感觉到这个平常很活跃的人偶尔销声匿迹几个礼拜。

创作「呐喊」的画家爱德华·蒙克就是一个躁郁症患者,他的作品中采用鲜明夸张的色调像极了躁症发作期间极度高亢的情绪,流畅的笔触反映了他在这期间过度活跃的思维;而化作主体尖叫扭曲的表情则像极了郁期发作时的痛苦与无奈。

我是老K。

近期微信改变了推送规则,不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排序。

要想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好内容,

那么可以每次读完后点个【在看】。

这样你就不会错过馆君啦!

阿尔法心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