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控制能力与抗精神病药的关系
不少家长诉述孩子在服药治疗精神分裂症后,原来的幻觉和妄想等等,都有了明显的好转,但是却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例如:诉说自己思想不容易集中,脑子转不动,记不住东西,甚至觉得脑子一片空白;显得幼稚,粘着父母,一天到晚跟在后面,甚至要摸父母的隐处,或亲父母的脸;容易发脾气、摔东西,事后会后悔,会道歉;……。
很多医生简单地把这些情况归为‘阴性症状’,主张加大抗精神病药剂量。其实,这些情况肯定不是阴性症状,都只是自我控制能力差的表现。
人的自我控制能力,有一个发育的过程。小孩子,就管不住自己的行为,克制不了自己的冲动欲望,因为它们的自我控制能力还没有发育成熟。一般说,到了7岁,自我控制能力就可以发育到成年人70%到80%的水平,具体表现为,可以克制自己、在课堂里静坐20分钟以上。所以国家规定7岁就可以上学念书。但是,有些孩子发育得比较差、发育得比较晚,就会表现得多动、思想不容易集中、常常走神、往往冲动任性,就是一般说的‘多动症’。实际上,这不是‘病’,而只是性格的发育问题。一般说,可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我控制能力越来越好。但是也有一些孩子再也不可能像其他孩子那样,在课堂里安静地接受教育,出现了种种问题,那就需要治疗干预了。这种孩子约占总数的5到10%。换句话说,总人口的5-10%,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即使年龄大了、会发育得好一些,但总还不如另外80-90%的成年人。这也就是一般说的‘性格问题’。如果因此与社区或周围人们发生了各种问题,就是所谓的‘人格障碍’。
自我控制能力,与脑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NE)”有关。凡是能够增加NE的药物,都有增强自我控制能力的作用,例如利太林、马普替林、瑞波西汀、托莫西汀。很多抗精神病药,与之相反,会阻断NE受体,等于减少NE神经递质,所以会减低自我控制能力。就是这个道理,在应用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取得疗效之后,却会出现这些新的问题。我曾经在文章里公布过一些‘抗精神病药与受体结合关系’的资料,在这里简单地再提一提:凡是与a1受体结合能力好(数值小)的药物,就容易阻断NE受体,也就比较容易降低自我控制能力,出现以上那些表现。看来只有氟哌啶醇、舒必利、和五氟利多,与a1受体结合能力较差,对NE影响较小,所以出现这些问题的可能就比较少。氨磺必利是舒必利的后代,在这份材料里没有实验数据,估计与之相似。
氟哌啶醇 46 (舒必利和五氟利多与之相似)
利培酮 2
齐拉西酮 12
奥氮平 19
氯氮平 7
喹硫平 7
瑞波西汀和马普替林,原来都是抗抑郁药,主要影响NE而不是5HT。在应用SSRI治疗抑郁症、效果不够理想的时候,可以加用马普替林或瑞波西汀。我们也可以单独用它们来增强自我控制能力,治疗多动症,或治疗刚才所说的抗精神病药引发的自我控制能力较低的问题。瑞波西汀的剂量应该按需自行调整。先是每天早上一次,下午五六点一次,每次4毫克。然后根据需要,加到每次8毫克。马普替林有一些嗜睡副反应,可以晚上一次服,或每天二次分服,剂量为每天50到150毫克(每片25毫克)。马普替林,必须妥善加以保管,因为如果超量,有中毒致死可能。利太林的作用机制不完全一样,是把脑细胞神经末梢里的神经递质(不管是DA、5HT、NE、还是ACh)都赶出来;而且只有3到4小时的作用时间。DA增多了,不利于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所以利太林不宜在此时应用。至于托莫西汀,作用机制与瑞波西汀相同,只是价格较贵而已。
如果是多动儿童,就如图所示。服用瑞波西汀等药,能够暂时增加自我控制能力、到达该年龄应有的水平;但是一旦停药,又回复原样。……直到孩子自己的自我控制能力,随生长发育达到一定水平。一般说,总比其他人差一点点。
如果是服用抗精神病药引起的自我控制能力减低,那么在停药或改用维持量后,自我控制能力就会回复原来水平。
如果在应用抗精神病药的同时加用瑞波西汀,有可能会提高自我控制能力,直到停药或改用维持量后,自我控制能力就一直保持原有水平。但是,如果原来就是多动儿童,那就不可能与正常人一样,自我控制能力总比别人差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