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在亲人去世后,不哭也不悲?心理专家:正常心理

文 / 第一心理
2021-02-23 18:19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悲伤是一种常见的心理活动,人们在受到委屈或者遭受了伤害时都会出现悲伤的心情。等到年龄稍大些,人们还会出现十分丰富的同情心,会为了朋友的离开、宠物的离世伤心,甚至可以共情他人的悲惨遭遇,为别人的生活流泪。

但是有些人却看起来十分冷酷,即使是他们的至亲至爱离去,他们也能保持平稳的情绪,不哭也不悲伤。

亲人陪伴了我们人生旅途的大部分时光,他们在我们手无缚鸡之力时,为我们保驾护航,抚养我们成长。又常常用坚实的臂膀,会为我们构建坚固的后盾,帮助我们对抗成长过程中遇到的许多困难。

亲人间有着无法言表的奇妙关系,人们依靠着这份关系彼此帮助,每个人的记忆中都有一个意义深重的亲人。

仅仅是假想亲人的离世,许多人都会出现悲伤难过的情绪,有时看到与自己生长经历类似的人,人们还会将自己代入到对方的角度,为别人的遭遇伤心流泪。在常规伦理中,为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亲人流泪,是十分自然正常的事情。

如果在亲人去世时面无表情,反而会引起别人的反感,觉得他没有良心。

但是现实生活中,真的有人可以做到面无表情地面对亲人的离去,不仅哭不出来,而且无法出现一丝悲伤的情绪。虽然许多人都无法理解这种情绪,但科学似乎可以帮这些人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从科学角度来说,这种行为可以被认定为认知失调——由奥斯丁格提出。

他认为当人们对某些事情的认识,或者行为态度与事实不符时,人们就会出现这种认知失调的状况,这会让他们感到非常焦虑。

人们对这种焦虑无可奈何,因为事实已经发生无法改变,因此人们常常会改变自己的态度,使自己的认知与事实相符。一般来说,人的离世都会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亲属们会提前得知他生病的消息,再慢慢发展到他病危离世。

在人们最初得知自己的亲人患病时,他们就会出现强烈的心理波动,使他们出现严重的悲伤与恐慌情绪。但是随着时间的增加,人们逐渐可以接受并相信亲人离世的未来。

因此他们的心态便会从焦虑转化为平静,这有点像离世本人离开前的状态,虽然他们不愿意离去,但心里十分明白,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因此可以坦然接受。

亲人离开后许多人都会感到悲伤,但是人们又不希望自己长期陷于这种悲伤当中。因为这是一件无法改变的事实,再多的负面情绪也无法使情况好转。

为了缓解内心的悲痛,他人或自己都会不断暗示,让人们觉得离开也是一种解脱,离去对当事人来说反而是更好的开始。起初人们只希望用这些言语来帮助自己调整态度,但这句话说得太多太久,人们就会将它变为自己真实的态度与想法。

在亲人离去前的那一段痛苦时期,家人们都已经经历了悲痛和难过伤心。这段时间他们不断思考生命的意义,用许多理论使自己接受生命的逝去。

这时他们已经做好了完善的心理建树,也就是说他们在亲人离去的缓冲期内,调整好了自己的心态。因此当亲人真正离世时,他们也不会感到意外,反而会十分平静地对待这一切。

亲人突然地离开会带来巨大的冲击,因此那些因意外离世的人的家属,往往会在短时间内出现巨大的认知不平衡。

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帮助自己调整心态,于是会在得知亲人离去的消息后,第一时间出现强烈的悲伤情绪。不过这种负面情绪并不会终生围绕他们,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后,他们也可以从悲伤中走出,开始新的生活。

这并非是因为亲人间的感情不深,或是某个人冷血无情,这只是人体十分正常的一种保护机制。如果人长期陷入悲伤难过的情绪中,他便无法继续完成生产生活的活动,这样反而会让他生不如死。

而且有些人对自己的情绪认知十分清晰,他们明白如果自己开始流泪,便会一发不可收拾,为了让自己能够平静地处理各项事务,他们会刻意克制自己的负面情绪。

因为人体的生理反应也会受到外界刺激的影响,如果一个人感到伤心难过时,可以凭借自己的意志力停止哭泣,即使他的内心十分悲痛,他也不会过于失态的嚎啕大哭。

而如果一个人在一开始就已经决定放弃表情管理,肆无忌惮地发泄自己内心的情绪,这种行为便会刺激到身体,让身体更加强烈地产生悲伤的情绪。因此当他们开始哭的时候,会感到内心有无尽的委屈。

这就是说,我们并不是因为难过才哭,而是因为哭让我能感到难过。有些人之所以在亲人离去后保持镇定,就是因为他们不想让自己陷入悲伤的情绪中无法自拔。

- The End -

作者 | 汤靡达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Vogel, D. L., & Wester, S. R. (2003). To seek help or not to seek help: The risks of self-disclosur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0(3), 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