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如何影响亲密关系

文 / 胡慎之心理工作室
2021-02-23 09:15

“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在前几天的直播中,我们讨论了原生家庭对亲密关系的影响。

其中,我们提到过自我的四个认同。

在我们真正成为一个拥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前,是需要完成自我的四个认同的。

而我们的原生家庭,则是这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如果在一定年纪前,我们没能在原生家庭的帮助下很好地完成四个自我认同,那么成年后,我们与人的关系,特别是亲密关系,就会受到影响。

所谓自我认同,其实就是自我悦纳。

那四个自我认同分别是什么呢?

第一是身份认同

小时候,父亲可能会和我们玩举高高。

就像狮子王里,小狮子辛巴被它的爸爸托在背上那样。

这就是一种来自父亲的身份认同。

这样看似不经意的小举动,其实是有象征意义的。

它意味着父亲对于我们、作为他孩子的一种接纳。

孩童时的举高高,仿佛就是父亲在向我们、向这个世界宣告:

“这是我的孩子。”

前段时间热搜上的代孕事件,实质上是会对孩子造成很大伤害的。

假如父母两个人都不想要这个孩子,那么

他的身份是什么?

他是谁的孩子?

在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刻,其实就被赋予了一个身份,那就是父母的孩子,是他们的宝贝、掌上明珠。

第二个是性别认同

有时我们会发现,现在中国与欧美国家的孩子,在男性力量方面,产生了比较明显的区别。

前段时间在微博上,人们就讨论到我们中国的男孩子似乎越来越女性化了。

反之,欧美国家的男孩子好像都很有男性力量。

其实,这是可以被社会上大多数人的审美与期待所改变的。

我们在这里暂时不讨论性别的多元化。

人们对自己的性别认同,除了生理上的,同样重要的还有心理。

而我们最初对性别的认知,就是来自原生家庭,也就是我们的父母

当父母对孩子的性别期待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就会感到失落或遗憾。

有的父母可能还会把女孩当男孩养,或是把男孩当女孩养。

这时孩子就会形成比较中性的性别认知。

我们所说的性别,指的是社会(包括父母)对男生或女生的期待。

在大众的审美中,女孩应该是优雅温柔的。男孩应当是有担当、有勇气的。

第三,就是自我价值的认同

一个人自我价值的核心,往往来自于父母,也就是我们的原生家庭。

如果父母觉得孩子是自己的宝贝,那么这个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就会比较高。

相反的,假如父母认为孩子是个累赘,是需要他们牺牲自己去成全的,那这个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是没有价值且不被接纳的。

我有个朋友,是个离异家庭的孩子。

在他三岁时,父母就分开了,然后母亲在他10岁时再婚了,继父自己也有2个儿子。

而他母亲因为想博得继父的欢心,把大部分心思都花在了2个继子身上,忽视了他。

所以,从小他就没有归属感。

他认为,自己既不属于父亲的家庭,也不是母亲家的一份子。

成年后,他在亲密关系里总是缺乏安全感,只要察觉到对方稍有变化,就会感到很焦虑,害怕被抛弃。

归根结底,就是因为原生家庭的创伤导致他内在的自我价值感很低。

有的人常觉得自己会麻烦别人,或者需要去讨好、取悦他人。

其实,就是因为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很低。在内心深处,他们认为自己不值得,是别人的累赘。

第四,也是最高层次的,便是自我认同

而自我认同的形成,最初也是从原生家庭中获得的。

在我们的家庭关系中,我们是不是家庭的一个部分?我们的意愿是否被尊重?

如果父母总把我们当成小孩,那么他们就会在做决定时不征询我们的意见。

明明我们本可以通过自己努力完成的事,父母还要用他们的方式 “帮” 我们解决了。

就像我们哪怕会自己用筷子吃饭,父母还要用勺子一口一口喂我们。

在这种原生家庭里长大的孩子,成年后就很可能会依然认为自己是一个宝宝,以一个孩子的方式去处理事情和人际关系。

在亲密关系里,他们会渴望成为对方的宝宝,需要被过度照顾。

这时,很可能就是他们的自我认同上出了问题。

因此,我们说“想要真正了解一个人,就要去看看他的原生家庭,看看他们相处的方式” 就是这个道理。

而这也是为什么原生家庭里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时刻影响着我们对待身边最重要的人的方式和态度的原因。

最后,感谢韵桦女士对本篇文章的贡献,感谢!

作者简介:
胡慎之,关系心理学家。中国最有影响力的50位心理学家之一。

向日葵心理咨询创始人。

中国心理服务机构联盟副主席。

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顾问。

20年的咨询实践,15000小时的个案经验。

仅限前10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