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回家却害怕被唠叨?教你3个沟通技巧,过个不焦虑的年

文 / 壹心理
2021-02-06 00:39

马上放假了,不知何时起,春节成了年轻人心底矛盾的所在。一方面很想家,一方面又害怕面对回家后的种种场面。

最怕的就是跟父母的沟通,经常听到身边朋友们抱怨说:

“又要被催婚了。”

“很多事观点都不一样,很难聊到一块去。”

“对我妈好,她却不领情,买了礼物还被她嫌弃了。”

“爸妈经常交各种智商税,头疼啊,劝又劝不动。”

“父母接受不了任何新事物,总固执地觉得老旧的观念就是对的,两句话就能吵起来”

……

矛盾常常是源于价值观的差异,我们都渴望改变对方,但往往事与愿违。

其实,沟通的突破点不在“改变”,而在“理解”。但在父母理解我们之前,我们需要先理解他们,这不是少女偏心,而是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年轻人具有更强的心理可塑性,我们转换视角,比他们要容易得多。

少女研究生期间的专业就是 “老年心理学”(意不意外),在与无数长辈打交道的过程中,慢慢发现了一些很有趣的规律。今天,就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01

父母也希望被 “哄一哄”

注:而本文所提到的这些心理特征,更偏重于老年期,也就是60岁以上,如果你的父母还很年轻,那或许不是本文讨论的范畴,但应该也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心理学上常常会提到一个词——老化悖论,它指的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身体上面临衰退,但是却出现比年轻人更多的积极情绪。

各种研究都表明,老年期生活满意度、幸福感都增加了。

为什么呢?

社会情绪选择理论认为,随着未来时间知觉的减少,人们的生活目标会发生变化。年轻的时候,人们会把生活重心放在个人发展上,例如追求学业、事业等;但是当人们意识到未来时间不长时,会把重心放在情绪、健康、爱的关系上。

所以说,对年迈的父母来说,开开心心、和和睦睦是首要需求。

这跟我们的沟通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来举两个沟通的场景:

场景一:

爸妈:“不带个女朋友回来,就别回来了”

我:“那我不回去了……”

父母常说:“我是过来人,你们以后肯定就懂了。”

这话听着让人很抗拒,但不得不承认,父母确实是站在我们的 “未来时间点” 看待这件事的,就像前面我们说的,因为未来时间的减少,人们会更看重家人、关系。所以当我们还看重事业的时候,他们必然是更看重婚姻和家庭。

当然,少女绝不是想让你为了父母开心而妥协,而是想让我们换一个角度理解父母这么说的心理,更好地找到 “替代品” 来满足他们的需求。

一个朋友说:“越长大越觉得,要学会哄一哄父母。”

于其强硬地说:“我就是不会听你的,别想了”

不如说:“妈,等各方面条件成熟了,我们一定认真考虑这个事。”

场景二:

我:“天天买这些三无产品,当心吃出病来,你没看央视新闻曝光了多少假保健品吗?”

爸妈:“你小子咒谁呢,我吃了健康得很。”

我:“给您买了一个特别好用的按摩仪,你试试看。”

爸妈:“这玩意我哪会用,尽花冤枉钱,能退吗?”

很多调查发现,老年人拒绝接触新事物、交智商税买保健品,最大的原因并不是认知决策能力不行,而是他们对积极情绪和人际关系的需要。

这么说来可能很矫情,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推销保健品的人往往更能获得父母的欢心。他们会嘘寒问暖,会变着法子夸我们的父母,让父母感到非常开心。而这样的话,从儿女口中很难听到。

我们常常用 “强调可怕后果” 的方式给他们科普各种靠谱的知识,却不知道,他们想听的就是 “好话”。

以戒烟为例:

当我们说 “吸烟有害健康,会增加得肺癌的概率”时,引发的是负面情绪,恰恰是老年人最回避听的;

而当我们说说不抽烟的各种好处,以及跟他们介绍更有意思的活动转移注意力时,他们更愿意接受。

同理,给他们介绍新事物时,别太着急以至让他们感到受挫,可以从最简单的信息入手,多鼓励他们,慢慢培养他们的信心。

当他们觉得自己有能力去做,并且还很好玩的时候,自然就会接受了。

02

“最怕的,是任人摆布的感觉”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兰格,曾经做过非常著名的研究,她招募了一批老人,在郊区养老院参加了实验。

其中一批老人被安排在“责任提升组”,他们有权安排自己每天的生活,可以自由布置自己的房间、选择自己要养的植物。

另一批老人则被安排在对照组,养老院会为这一组老人尽可能安排好生活的一切,他们的房间会被布置得温馨舒适、并在特定的时间被通知参加活动。

三个星期后的测验发现,责任提升组的老年人感到了更多的快乐,更富有活力,身体各方面的指标也更好。

这个实验表明,控制感对老年人来说非常重要,决定着他们的幸福感,甚至是生理上的健康。

这个知识点又跟父母的沟通有什么关系呢?

少女举一个例子,我们常常觉得买礼物给父母,他们不接受,还会被嫌弃;有时候明明买的是质量非常好的东西,他们不仅不识货,还会说不如拼%%上的东西好,简直给我们气吐血了。

但其实从控制感的需要来看,接受儿女的礼物,尤其是一些他们自己买不到,会让他们感觉到失去了控制感。

我自己的经验是:

送礼物的时候,可以多准备几个选项,让他们来挑,这样他们控制的范围会更大一些;可以尝试问他们的意见,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经验派得上用场。

03

多关心,不如多请教

我们常常会觉得,孝敬父母就是不让父母操心,就是多关心父母。

但北师大老年心理学实验室的研究发现,那些能给子女更多支持的老人,比那些从子女中获得支持的老人,有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

偶尔麻烦一下父母,很有必要。

这是因为老化面临着退休、身体衰退,他们的自我价值感降低。这时候如果子女向他们请教一些生活经验、询问一些工作技巧的时候,他们会感觉到自我价值的提升,从而减少老年期抑郁、焦虑。

当然不是说让父母过度负担,而是让他们时刻感觉到,我们需要他们的支持。

最直接的应用,就是平常打电话的时候可以多咨询他们的意见,请教他们的生活经验,他们会更加开心。

比起 “爸,天太冷了,别出去了,我叫快递给你送菜上门。”

他们更想听的是:“爸,你上次做的红烧肉好好吃啊,快教教我怎么做?”

写在最后

这些沟通技巧,更多是适用于一些非原则性的琐事上(其实大部分的冲突,是无关对错的),让我们换一种说话,减少冲突。

但在原则性的事情上,我们需要明确自己的选择,不被父母过度干涉。毕竟保持一个健康的界限,也是良好沟通的基础。

有的朋友问:“爸妈什么事都管着我,吃什么、几点睡、跟谁交往……都要管,怎么办?”

一个小建议,就是在不重要的事情上,多满足父母的控制感,例如多询问他们的意见,多表达对他们的尊重,并鼓励他们更多支配自己的时间(让他们忙起来)。当他们的控制感、价值感被满足的时候,在原则性的事情上,他们也更能够“放手”了。

亲测有效哦。

小时候

无数次我们无理由哭闹

父母都会哄一哄我们

如今

在无数次很想怼回去时

也试着哄一哄父母

愿爱与理解

能让我们过个好年

世界和我爱着你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