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智商水平越高的人,越不喜欢与人交往

文 / 红网医声一点号
2021-01-23 00:21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在人际关系中,相似性决定着我们对朋友的选择,人们总是喜欢寻找那些与自己具有共同特征的人作为朋友,智力也被纳入考虑范围。

相比于那些特别聪明、精明、能干的人,我们大部分人更倾向于选择普通人做朋友,而对于那些智力较低、反应迟钝、思维僵化的人,我们虽不至于歧视他们,但要成为朋友也是非常困难的。

对于高智商的人来讲,他们对朋友的选择也遵循相似原则,因此与普通人之间的来往就不会显得很密切,从而被人们归为不喜与人交往的类型。

但其实他们或许有一两个特别密切的朋友,相互之间往来特别频繁,只是人们没有注意到罢了。

与人交往从来不意味着要交很多朋友,只要能够跟所有人和睦相处,并且有一两个知心好友,也就足够了。

即使是那些特别擅长处理人际关系的人,他们也并不会有很多真心朋友,大部分所谓的朋友都是他们迫于生活或工作压力而不得不结交的。

因此高智商的人并非不喜与人交往,而是交往的对象比较少,看起来就会显得很孤僻。

我们身边大都是智商正常的人,智力超常者很少,智力低下者也很少。

根据有关统计,智商高于130的人仅占全人口的2%~3%,这些人不仅智力发展超乎常人,而且通常还有着某方面的特殊才能。

相比于智力正常的人,他们在记忆能力、思维能力以及感知能力等方面都更加占优势,他们可能具有过目不忘的能力、极为迅速的心算能力、敏锐的感觉能力等各种能力。

研究表明,智力超常的儿童具有更高水平的类比推理能力,对自己的记忆能够进行元分析,并且在解决问题方面的得分显著高于智力正常组儿童。

除了认知活动具有显著差异外,他们在自我概念、性格特征上也有很明显的区别。

例如高智商的儿童具有较高的创造性,这为他们成年以后进行发明创造、创业、提出有创见的想法奠定了基础。

他们的求知欲更加旺盛,总是在为寻求事物背后的本质而努力。

他们好胜且自信,不甘落于人后,对于自己的不足颇感不满,并以此为动力朝着目标前进,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实现目标,所以有勇气去克服一切困难。

相比于正常人,他们有着更强的独立性,这从小时候就能看出来。

有些孩子不需要父母的陪伴就能够自己操弄玩具、完成各种活动,长大后他们比较有自己的想法,有着充分的自信去追随自己的选择,并且为之负责。

可见,高智商的人在许多方面都比正常人更加优秀,对于他们来说,他们有着自己想要去做的事情,他们专注于自己的领域。

相比而言,我们绝大多数智力普通的人则比较喜欢娱乐活动、社会交往,或许生活方式的不同也是导致高智商的人看起来不喜与人交往的原因之一。

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力观,他认为人们有着八种不同的智力,其中一种便是社交智力。

社交智力指的是与他人的联系,比如我们试图去理解他人的行为、动机或情感。

除了社交智力之外,人们还有着语言智力、数理逻辑智力、空间智力、自然观察者智力、自我认知智力、身体运动智力、音乐智力等等。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观是心理学家关于智力理论的一个里程碑,它打破了以往人们以“智力分数”作为评判人智力的唯一标准的传统观点,而提出了对人的能力进行综合考量。

根据加德纳的观点,高智商的人不一定具有高水平的社交智力,他们可能在数学、逻辑推理、运动等方面非常突出,但在社会交往方面可能得分比较低,这也是他们不擅长与人交往的原因之一。

我们经常会有一种错觉,好像越是高智商的人,越不喜欢与人交往。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智商与社会交往的意愿并没有相关关系,低智商的人可能有比较孤僻的性格,而高智商的人或许乐在其中。

总之,有些高智商的人可能对人际交往不太感兴趣,但并非绝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