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出门时开始反复检查门锁,说明你病了,看完就明白了

文 / 看看更健康
2021-01-16 18:33

前两天一个朋友和我说,自己出门前总是停不住开关家门,因为他害怕自己人出去了,门没锁,所以反复如此,询问我这是不是抑郁症。

其实这不是抑郁症,而是另一种心理疾病,叫做强迫症。

随着精神科学的普及,大家对心理疾病的了解越来越多。心理疾病中可能对抑郁症的报道更多一些,其实这里还有一个大家平时开玩笑会忽略的心理疾病——强迫症。

什么是强迫症?

有人谈到强迫症就认为是洁癖或者喜欢摆放物品过度追求整齐以及手机小红点要消灭等等,其实这都不是真正的强迫症。

强迫症的症状其实非常古怪,表现的方式也是千奇百怪,大致分为强迫行为和强迫思维。

强迫思维又可以分为强迫观念、强迫情绪及强迫意向。内容多种多样,如反复怀疑门窗是否关紧,碰到脏的东西会不会得病,太阳为什么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站在阳台上就有往下跳的冲动等。

强迫行为是由一些强迫思维引发,自己不得不因这些思维产生焦虑,为了缓解焦虑去做一些仪式化的行为,就像我题目说的不断检查门锁等等,患者及其痛苦却又摆脱不了。

除此之外,强迫症本身很痛苦,但患者还会出现一些反强迫的思维与行为,这个比强迫症本身更痛苦。

那么什么是反强迫呢?

简单来说,比如单纯的强迫就像洁癖一直想洗手、关门等这些都算强迫仪式化行为。但是反强迫是你做了仪式化行为或者产生了强迫思维后你还不允许自己有这样的现象,这个叫做反强迫。

心理学领域经常把强迫症归属于焦虑障碍。

为何会产生强迫症?

关于强迫症的成因分析中,遗传学家给出了一部分答案,有数据统计表示在患者的直系血亲中,父母约有5%-7%的人同患该疾病,作为一种遗传特征的红细胞(ABO)血型,研究发现,强迫症较高的A型发生率与较低的O型发生率。

其次,我在纪录片《强迫症:心魔》看到了一个关于强迫症大脑成因分析结果。有学者认为强迫症与大脑中的基底神经节密切相关,该部位的功能类似于计算机服务器和滤网——它负责接收不同脑区的信息并作出反馈,以协助筛选人们矛盾的想法和行为。

BBC纪录片《强迫症:心魔》

脑科学专家也发现了,强迫症可能和我们脑中的基底神经节有关,这一功能过于活跃,让人们处于过度警觉的状态下,根本没办法很好地处理各种想法。

不过还有一些心理学家认为,不断实施强迫症还有一个因素就是规避风险,他们希望自己掌控一切,所以这样的行为和思维可以帮助他们得到更多安全感。

除了上述生理遗传成因外,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发现,强迫症患者有一系列显著特点,如固执、洁癖,而这些表征又与他们原生家庭的经历有关系。

他们小的时候反抗父母制定的一系列规则,结果得到了严厉的否定,这个时候,他们会开始压抑自己内心的愤怒和真实感受,变得越来越“乖”,这里的“乖”是贬义的,是强迫症的前兆。

如何解决强迫症?

关于强迫症的治疗方法,大致也是分为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疗法等等。

药物治疗中,还是以一些抗抑郁药物为主,不过在药物治疗强迫症的案例中,患者焦虑缓解明显,可强迫思维等症状缓解并不是特别明显。

心理咨询与治疗也可以帮助很好的缓解强迫症,主要目的是纠正他们的强迫认知,从而改变他们的行为。所以,业内通常会采用认知行为疗法中的森田疗法(Moritatherapy)。

森田正马在很小的时候就经历过严重的强迫症,最终走出并且利用自己的经验帮助了无数强迫症患者。

森田正马

他主张强迫症患者不要总是和症状“对抗”,因为越对抗只会把强迫症搞的更严重,在此基础上,做当下该做的事情,可能还会痛苦,但不会诱发精神交互作用,这样的痛苦一般是可以忍受的。

(优质心理学和心理成长社区,这里会每日分享优质心理学和精神卫生知识,大家一同成长讨论吧!)

如果你有很严重的强迫症,建议还是在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应用这些方法,因为咨询师会为他们创造一个安全的交流环境,从而让他们能够没有顾虑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让他们能够正确地面对情感,而不是一味地依赖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