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有三种方法可以判断,对方是在说真话还是在撒谎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在社会交往当中,人们往往都不希望自己会被别人所骗。但是在很多情况下,人们不得不“编织”一些“谎言”,那么此时,应该讲究的就是一种说谎话的方法以及技巧。
那么当你听到他人说话时,怎样去判断对方是说了真话还是假话呢?本文就将引用一些心理学观点来讨论这一问题。
一、潜意识的作用
近些年,随着网络的发展,一些心理学相关的词汇以及概念逐渐为人们所熟知。比如说“直觉”、“性格”、“第六感”等等。
“潜意识”这一词汇也在这些词汇之中。其实这一概念产生得很早,在十九世纪,心理学巨匠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了这一概念。他认为,那些能够显著看到以及发现的行为属于意识,而相对不这么明显的行为则属于“潜意识”。
所以即使当一些人做出一些不正常的行为之时,他们会借口“走神了”、“口误”诸如此类的原因,但是实际上,即使并非出自他们的真心,但是能够做出的行为、说出的话,至少也是他们心中比较认可的观点。
一个最正常的例子就是人们的梦境,即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在心理学当中的精神分析学流派看来,那些借口自己“口误”或是“心不在焉”的人,其实也在无意间承认了自己的行为,这就是其潜意识当中认同的观点或是做法。
二、微表情能够反映出心理
近些年,“测谎”以及诸如“测谎仪”这种事物让我们相信得知一个人是否撒谎是完全可行的。其实无论是什么样的方式,都是通过对于说话人微表情的判断,来审视其语言的可信程度。
所以一些声称自己能够准确得知别人想法的“测谎专家”也就出现了。
但是在一些情况下,微表情其实存在一些差异。
当一些人做出微表情时,往往是由于机体产生的一些异常的反应,最常见的就是诸如突然双颊微红、眨眼频率增加、双手环抱等等动作。
所以我们应该清楚一点,那就是当我们想通过对于一个人微表情的判断去猜测其语言的可信程度时,这种微表情是有条件的。
就像是心理学专家埃克曼所说,人们在说谎时存在一些共性。
那么对于人类而言,究竟是否存在能够比较精确地得知人们是否撒谎的方式呢?可以说“测谎”之路其修远兮,相关理论的发展还在路上。
三、以倒叙的表达方式来陈述既有事实
朴茨茅斯大学社会心理学专业的教授阿尔德特·弗雷(Aldert Vrij)认为,可以通过“认知负荷”这样一个概念来审视一个人是否说了谎话。
这一概念以及相关理论的基础是,尽管人类的大脑具有相当的信息处理能力,但是当人们处于一个较短的时间点、并且面对着比较多的事情时,往往难以集中精力,一心多用。所以此时认知能力会受到限制。
所以我们可以采取这样一种方式,那就是让说话的人重新以倒叙的叙述方式去陈述一下其刚刚说过的事情。
假如这件事是存在于其内心当中的、真实的事件,那么这种倒叙应该是没有难度的。假如其刚刚是在撒谎,那么想要倒叙肯定就是比较困难的。
相关研究表明,人类会经常“说谎”,几乎每十分钟就要“制造”三个“谎言”。
所以对于我们而言,假如我们不能比较好地应对身边对我们撒谎的人,那么我们能做的就是提升自己的辨别能力,让自己拥有一双“慧眼”。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