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市场|飞越疯人院,心理障碍的病人能去哪呢?
1当我们在谈论抑郁的时候在谈论什么——关于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和重性精神障碍经典奥斯卡最佳影片——飞越疯人院,讲述了一个精神正常的劳改犯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疯人院生活之后,努力逃离疯人院的故事。不仅仅在电影世界里,在现实生活中,保持了自我思维意识的心理障碍患者,也是无法忍受和真正的“神经病”一起生活的。而由于《精神卫生法》规定,这部分患者也无法在心理咨询机构等非医疗机构中得到所需的治疗。正常的“疯子”,除了疯人院以外,需要更多能为他们提供医疗服务的选择。
对于当下都市青年,抑郁障碍,俗称抑郁症似乎已经成为一个时髦的标签,但对于大多数真正的抑郁症患者来说,这片令其深受其扰的阴影是难以启齿的存在。
抑郁状态和抑郁症的混淆不清是现代人群泛抑郁化的主要原因。未能正确区分二者的差别,使真正的抑郁症患者被贴上“玻璃心”、“经不起事儿”、“脆弱”等污名化标签,一方面可能导致患者加重病情,另一方面也使得市场难以培育真正针对抑郁症患者所需的专业精神心理医疗服务。
在日常生活中,普通人或多或少都体验过抑郁状态。通过自我情绪调整、改善环境或与知心朋友交流,甚至进一步寻求心理咨询师的介入,都能有效缓解抑郁状态。显著而持久的情感低落、兴趣减退、做任何事情无愉快感,思维迟缓、生活懒散都提示抑郁状态已经发展成为抑郁症,而抑郁症是心理障碍疾病的主要类型之一,国家卫计委最新流行病学调研显示中国人群发病率为3.59%,抑郁症需要在医疗机构接受专业的精神心理治疗服务,才能得以好转和改善。
就像正确区分抑郁症和抑郁状态是面对抑郁的第一步,当我们把目光移向中国心理健康服务市场时,应当有效地区分心理问题人群、心理障碍人群(轻症精神障碍人群)和重性精神障碍人群,这三类人群具有不同的临床特征和服务需求,所面向的市场也有截然不同的特征。
中国精神心理问题和疾病人群构成
1/3心理问题
1/3精神心理问题和疾病人群属于心理问题,未达到心理疾病标准,缺少主动就诊行为,大多数通过自我情绪调整、环境改善和心理咨询可有效解决问题
2/3心理障碍
2/3精神心理问题和疾病人群主要集中在心理障碍,以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为主,大多病人能及时意识到自身问题,康复意愿强烈,通过专业心理治疗介入可有效解决问题
1%严重精神障碍患者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不到1%,需要到精神专科医疗机构接受精神治疗和管理,目前中国约73.2%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接受了随访管理和康复指导服务
根据2015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和Frost & Sullivan报告统计,中国目前精神心理问题和疾病人群规模已达约2亿人,其中95%以上都属于心理障碍人群,需要专业医疗机构的评估、诊断以及根据不同的病因,选择的药物、心理或物理治疗的单一方式或者联合治疗方式;其中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约仅占1%,包括精神分裂症、双向情感障碍等,除此之外的大部分则都是包括抑郁症、厌食症、焦虑症、强迫症、睡眠障碍等在内的广大心理障碍群体。
精神病性障碍包括分裂情感性障碍、双向障碍与精神分裂症等,其中约30%属于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患者精神功能明显异常,且社会功能受损而不能与现实保持恰当联系。
其余心理障碍包括抑郁症、躁狂症、焦虑症、物质上瘾症等,心理障碍患者占我国精神心理病患群体的大多数。
中国精神障碍患病率
根据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谢斌教授2012.5.22.在德国卫生部演讲稿翻译
2心理治疗只是聊聊天吗?——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异同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和重性精神障碍人群因其问题特征不同,在心理康复需求和所需服务类型上也有着显著的差别。
在中国,心理咨询机构的服务对象局限于健康人群和未达到疾病诊断的心理问题人群。一方面,依据2013年颁布的《精神卫生法》规定,心理咨询机构只能面向健康人群提供服务,无法向患者提供心理治疗服务也不具备处方权;另一方面,中国大多数心理咨询师并未经过专业临床心理培训,无法满足精神心理患者的服务需求。
区别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和重性精神障碍具有明确的临床诊断标准,患者需要在医疗机构中接受专门的“药物+心理+物理”综合治疗。
对于重性精神障碍患者和心理障碍患者而言,由于重性精神障碍患者急性期大部分精神功能明显异常,自我意识、清醒思维和行动力都受到严重影响,其复发率高、三次复发后建议终身服药治疗,面向重症精神病患者的精神科治疗国外以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家庭支持结合社区康复治疗的“生物+心理+社会”综合治疗模式为主。但目前中国主要的治疗方式以急性期住院治疗结合门诊随访药物治疗为主,心理治疗、社会支持系统非常薄弱;首发患者康复效果不佳,因此复发患者长时间住院治疗现象比较普遍。另一方面媒体对极少数肇事肇祸的精神病患者的宣传报道,加重社会对重性精神障碍偏见和歧视,也不利于他们回归社会。
而对于心理障碍患者来说,大部分患者往往自知力良好、思维、认知功能良好,主要是情感相关问题,有着迫切渴望重建和恢复心理功能,以尽快回归原本的正常生活。本人或家属对于治疗效果和服务质量有明确的需求,不期望被当做“神经病”是每位心理障碍患者的基本需求,青少年患者和一些特殊人群患者对私密性、隐私保护需求也非常迫切。这也是绝大部分心理障碍患者不愿意去,以重性精神障碍患者为主的传统精神病院治疗的原因,而综合医院大都未提供心理疾病治疗服务,尤其是住院治疗的服务。因此轻度心理障碍患者会去心理咨询机构寻求帮助,中到重度患者会选择往往首选有精神心理科的综合医院,或者有临床心理科省级精神病院。因此,如此庞大的市场,却没有好的医疗机构能提供专业、有效、私密的医疗服务。
在具体治疗方式上,心理障碍患者的治疗方案要结合病因,个性化的选择心理治疗、物理治疗或药物治疗等手段。其中,心理治疗是应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由专业人员有计划地实施的疾病治疗技术,目前在中国已发展出多种治疗技术和流派。
中国主要心理治疗流派
精神分析—Psycho-analytic
认知行为—CBT
人本主义—Humanistic
系统家庭—Systemic
首批被纳入的13种心理治疗技术
一、支持性心理治疗与关系技术
二、暗示-催眠技术
三、解释性心理治疗
四、人本心理治疗
五、精神分析及心理动力学治疗
六、行为治疗
七、认知治疗
八、家庭治疗
九、危机干预
十、团体心理治疗
十一、森田疗法
十二、道家认知治疗
十三、表达性艺术治疗
“精神分析治疗是在中国发展时间最久、使用人群最广的治疗流派,也是心理咨询师实际操作中最常用的方法”中国精神科医生集团秘书长杨怡介绍表示,精神分析治疗注重寻找患者症状表现跟自己潜意识的想法的关联,侧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实际操作中治疗周期较长,需要2-3年时间;而认知行为治疗通过改变对现实的看法态度而改变异常情绪和行为表现,相对见效较快,更符合社会公众需求和临床医学模式“对于心理障碍患者不能局限于某种技术,而要根据患者需求多种治疗手段相结合,这是行业需要改变一个现状。”
3抓住供给端改革契机——心理健康服务市场商业机会分析对于心理健康服务领域的创业者和投资人来说,7000美元是个十分熟悉的数字。1976年美国人均GDP到达7000美元后,美国心理医疗服务市场迎来了爆发性增长的时代,因此7000美元也成为预判心理健康服务市场增长的一个重要标志。
2015年中国人均GDP突破50000元人民币大关,意味着中国也到达了7000美元的分水岭。许多人相信中国心理健康服务市场也即将迎来春天。但进一步细分来看,未来真正的市场机会到底在哪块市场?在心理健康服务领域,中国市场有着自己的特征。
在中国,重性精神疾病治疗是起步最早的心理健康服务。其中,2005年卫生部启动的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简称“686项目”)是这个领域的重要发展契机。686项目——这个由中央财政拨款、基本医疗保险保障、民政残联兜底组成的服务体系,不但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提供免费药物治疗、免费应急处置和住院服务,同时也催生了中国心理健康服务市场第一批民营精神专科医疗机构,如康宁医院(2120.hk)、广州白云心理医院、哈尔滨第一专科医院白渔泡分院等,目前大部分重症精神疾病患者均已得到妥善救治。
与此相对应的,是远未起步的15%心理疾病人群的服务市场。随着人均GDP突破7000美元,许多心理疾病人群同时具有高就医意愿和高付费意愿,需求端市场条件已经相对成熟,而供给端能提供有效服务医疗机构和医疗人才(精神科医生和心理治疗师)严重不足,才是目前限制市场发展的关键。
精神科医疗人才稀缺
精神科医生 2.2万人
卫计委管理 临床专业背景 医师序列
中国精神科治疗以生物医学模式为主,亚专业分化程度不高,尤其是心理治疗、青少年儿童精神卫生基础差、底子薄。
心理治疗师 5000人
卫计委管理 精神或临床心理学专业背景 医技序列
2015年中国卫计委参考美国执业临床咨询师标准,出台心理治疗师资格及相关政策,分初级和中级,需要相关临床专业背景和具有医疗机构临床执业经历医务人员可报考。
心理咨询师 40万人
人社部管理 无专业要求 无医疗资质
心理咨询师来源多样、门槛低,80%-90%为兼职人员,多头管理与大片盲区共存。
“目前真正具有较高服务能力的心理咨询师不足1%,且由于心理咨询机构不是医疗机构,其无法服务心理疾病人群。”,杨怡表示,心理治疗师资格认证开展为时尚短,人才队伍还需要培养周期,且目前虽然已经制定了相关认证政策,但却仍缺乏针对精神科临床人员弥补心理治疗领域短板的规范化培训。
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医学院精神医学系教授、美中心理文化学会(CAAPC)创始人/主席张道龙博士,现正和中国精神科医生集团联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心理障碍疾病诊断和治疗的规范化培训,包括远程视频教育和线下医疗机构的专业实习。张道龙表示,任何精神心理疾病都是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目前在中国不重视疾病诊断,误诊率非常高,而治疗上往往以药物为主,开展心理治疗非常少。因此中国绝大部分心理疾病患者不愿意去精神专科医院治疗,除了想要避免被打上“精神病”的标签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大部分公立医院精神科和精神专科医院不具备服务心理疾病人群的能力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