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医|奇奇怪怪的睡眠病80多种,你知道几种?

文 / 李菲讲健康
2020-12-30 20:16

睡眠病发病初期就能找到医生寻求治疗的人并不多。

文 | 沈林

如今只要发起“睡得好不好”这个话题,相信你立马就能得到热烈的回应。睡眠问题,大概可以跟肥胖、脱发一起,列入都市人困扰的前三名。

睡眠困扰从来不分富贵贫贱。

''我每天只睡 4 小时,睡得少又睡得好。''前段时间,某互联网公司CEO声称自己两年来坚持每天只睡 4 小时,效果特别好,并号召''大家都试一试''。

没过多久,这位CEO开会睡觉的黑历史就被网友扒了出来......

睡不着、睡太多、睡了像没睡

睡不着叫失眠,睡不够也是一种病吗?

今年14岁的中学生小黄(化名)最近睡觉爱说梦话,这并不算什么大毛病,很多人都有梦中锻炼口技的习惯,但逐渐地,黄妈妈发现小黄的体重在两个月内增长了12斤。

更令人担忧的是,据老师反映,小黄在学校上课时总是睡觉,一整天都迷迷糊糊睡不醒的样子。小黄自己也发现瞌睡虫不论上午下午都如影随形。

“一开始我们没放在心上,以为是刚进入封闭式的学校,环境变了他不习惯,但上周他说打瞌睡自己也控制不了自己,我想可能要到医院来看看了。”

经过多方查询,小黄妈妈找到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睡眠障碍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睡眠障碍研究中心负责人于欢教授,是小黄的主治医生。经过一系列细致的检查分析,小黄被确诊为发作性睡病。“这种病有两个发作高峰,一种是小黄这样的青春期,以男性病人为主;另一个高峰是在35岁左右,以女性病人为主。”

接受检查的小黄

发作性睡病属于睡眠障碍性疾病,是一种终身疾病,“病因说法很多,这个病会影响人的正常社交和学习,好在如果及时服药,治疗效果是不错。”于欢解释。

发作性睡病只是睡眠障碍中的一种,除了现代社会人人都熟悉的失眠和打呼,各种奇奇怪怪的睡眠病多达80多种。

“常见的有睡眠感知障碍,患者认为自己是严重的失眠,觉得每天只睡了两三个小时,但实际上一晚上睡了六七个小时,他自己感知不到。这种情况病人是很痛苦的,身体也会觉得非常累。还有睡眠呼吸障碍、RBD(梦动症)、梦游症等等。对于情况比较严重的病人,我们评估后会将其收到病房里进行睡眠监测,然后进一步给予治疗。”

睡眠病发病初期就能找到医生寻求治疗的人并不多。于欢教授说,我国睡眠障碍诊疗开展较晚,很多人包括医生对于睡眠病都缺乏认识了解,造成一些睡眠病误诊漏诊。从病人来说,他们对一些偶发症状不重视,另一方面是他们也找不到对应的科室,很多梦动症患者被当做癫痫治疗,治疗效果很差。

睡眠病可能是其他疾病的前兆。

于欢教授介绍,很多病的前期表现都隐藏在睡眠里,比如睡眠呼吸暂停,如果不经过治疗的话,过几年就可能会发生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又比如梦动症如果不正规治疗,时间长了可能发展为帕金森病、认知障碍。“睡眠病是一种上游疾病,及时发现及时治疗能够延缓后续的病程。”

大量睡眠病患者没有得到治疗

我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普通人群中睡眠障碍的患病率高达35%,但是对这些广义上称作“睡眠障碍”疾病的正确识别、正确诊断和系统规范治疗的总体水平较低,真正得到规范、有效治疗的患者比例严重不足。

因为很多睡眠病总是伴随夜间的异常动作,因此患者容易白天精神不好,病人出现各种神经系统症状,所以最早是神经内科的医生比较关注睡眠问题。

2005年,拥有全国顶尖神经科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瞄准这一重要的医学领域,在国内较早开设了睡眠障碍专病门诊。2007年1月,由神经内科牵头的复旦大学睡眠障碍研究中心正式揭牌。2010年,中心正式构建睡眠监测室,系统建立全套睡眠监测方案及规范化技术流程,至今已完成超过6000余例各类睡眠障碍的诊断治疗。

于欢教授2007年赴法国蒙彼利埃第一医院睡眠中心完成博士后工作,回国担任中心负责人。

之前的十年,华山医院睡眠障碍研究中心有三张床位,积累了将近6000余例睡眠病数据。后来就医的病人越来越多,近几年就诊患者量爆发式的增长。

2015年华山医院开始酝酿建设全新的睡眠障碍研究中心,今年8月,华山医院虹桥院区新病区启用。

病区拥有20张监测及治疗病床,配置了最新的多导睡眠监测和治疗设备,满足睡眠疾病全病种诊治的要求。

看似简单的睡眠监测设备,价格不菲

医学对人的睡眠过程了解还不多,很多睡眠病的发病机制尚在研究中。不过,目前睡眠病的治疗已经相对成熟有效,药物治疗、设备治疗等都是医院里常用的治疗方法。

“睡眠病是一个需要多学科共同参与的病种,依托于华山医院强大的科研和临床,我们从建立中心之初就形成了这样一个多学科的平台,为患者提供了一站式的诊疗服务。”于欢教授说。

复旦大学睡眠障碍研究中心新病区

睡多少才舒服?

大多数凡夫俗子,最好还是保证每天6~7个小时与周公相会。好的睡眠既要保证时长(成人是6~7个小时,学龄前的孩子是10个小时左右,老年人可能低于6个小时);还要保证睡眠质量(睡眠不是零碎时间的相加,而是在固定的黑暗的时间段入睡,形成一种睡眠节律)。

于欢教授说,判断自己是否拥有好的睡眠,最简单的方法是看早上起来的时候身体的感觉。“如果你的睡觉时长足够,但第二天起来还是感到状态不在线,说明你睡眠期间可能存在其他问题,比如睡眠呼吸障碍。”

睡眠病不是哪一类人群的专利,每一个年龄层都有自己的好发病。于欢接诊的病人中,最小的只有4岁,最大的有93岁,“据我们的观察,这两年一些中老年常见的睡眠病越来越年轻化了。”

从前,人们认为打呼噜是中老年男性的专利,但这些年于欢的病人中有不少三十多岁的青壮年,已经发生中度以上的睡眠呼吸暂停。“我们还碰到过35岁的女性,她体型并不胖,也没有打鼾史,但在监测过程中,我们发现她最长呼吸暂停了将近60秒,血氧从92掉到了60,这是非常危险的。”

患者的睡眠结构图,蓝色部分为呼吸暂停的时间,血氧饱和度跌到60,脑电波发生紊乱,憋气导致醒转

对于睡眠障碍年轻化的趋势,于欢认为这是现代社会的通病。

“我们每天的光照时间越来越长,人体的昼夜节律不再受到自然光线的诱导,导致睡眠障碍的人越来越多;另外现代人营养过剩、运动过少,体重一天天变重,也会提高睡眠障碍的发病率。”

昼夜节律,是采访中于欢主任口中的高频词汇。一天24小时,人的生物钟与昼夜交替吻合,我们将这种周期称为“昼夜节律”。现代生活很容易打破“昼夜节律”,有的人甚至主动熬夜。“一些上班族为了加班晚点睡,以为周末补觉就没关系,其实睡眠是‘补’不回来的,每天必须保证6~7个小时睡眠时间。”

佩戴监测设备的患者晚上入睡后,中控室值班医生守在电脑前观察同步传输的数据,分析患者的睡眠情况。国内睡眠监测技师非常少,这也是睡眠监测还无法大规模开展的原因之一

于欢教授说,除了尽量少熬夜,早上起床时最好也要对自己温柔一些。有的人喜欢闹铃设定一个比较早的时间,然后给自己赖床预留空间。她认为,如果清晨六七点正是拥有深度睡眠的时候突然被闹钟唤醒,会给人带来疲惫感。

· 军事 | “欧洲野牛”已成中国海军利器

· 英军停止训练香港警队?求之不得!

· 为何星巴克拒收硬币会上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