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成长有怎样的心理历程,一位有20多年医龄老医生告诉你

文 / 健康导报食药周报
2020-12-29 00:30

这次疫情医生冲在第一线,可以说经历了生死的考验。可能现在很多人会说,其实没有那么可怕,不都安全回来了吗?

但当我们回到年初的时间点,没有人对这个病毒感染导致的疾病有更多的了解,因为是新发现的病毒,武汉情况不是很明朗,到底事情会发展成什么样谁也不知道。

回想起那时候,我们科全员请战,先后支援武汉、黑龙江省各市、省新冠重症中心和牡丹江等地,没有人退缩。

好在最后大家都安全回来了。

现在做医生已经20多年了,一路走来,对医学和做医生的理解和感受也不断变化,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下。

做医学生的时候特别羡慕当医生的老师,觉得他们都是那么博学和崇高,由于没有到临床上实践过,特别的向往真正的走到临床一线给人看病,那时候脑子满脑子是憧憬。

那时候每学期都会开几门新课,我是学理科考的医科大学,上了医学院后,觉得自己好像学了文,因为医学知识基本都是背诵的,并且考试的重点就是整本书都要背诵,因为病人得病不可能按你学会的得,所以每本书都要熟记。

在没有接触患者之前,所有的解剖啊、生理啊、病理啊等都没有直观印象,只好在实验的小动物身上实践了,记得当时做过小白鼠、青蛙、兔子等。

刚做医生的忙碌

本科毕业到了一家三甲医院做医生,刚当医生最初的那几年,自己有担心又骄傲,担心自己看不明白病,把病人耽误了,骄傲自己也是一名医生了。

由于是在医生中年龄和资历是最小的,所以工作很多,那是还没有电脑系统,所有的医疗文书都是手写的,医嘱、病例、开药等,除了这些还要每天做手术,学习,还有科室的各种工作,每天忙的交代后脑勺,但是每天都在进步。虽然慢,但心里总是美滋滋的,斗志昂扬的。

进入瓶颈后考研

当了四五年医生后进入一个瓶颈,日常的工作基本胜任,常见病多发病都能诊断处置,总想学学习新的知识,高精尖的技术,这一段有时后有迷茫会出现,看着已经毕业的近十年的医生,他们懂得的和我差不多少,很多医生都是这时候出去学习进修,或者考学的,我于是在毕业5年的时候考了研究生。

读研期间,老师对我特别好,由于我比本科毕业就读研究生的人有临床经验,所以老师日常让我把主要精力放到做科研和试验上,只有在科室忙或者老师出差的的时候,才回到科室参与临床工作。

三年的时光很快就过去了,收获很多,知道下一步自己要怎么做了,同时毕业后留在了教学医院。

教学相长的日子

工作10年左右的时候基本都是医院的主力了,到了天不怕地不怕的时候,对待患者只见病,不见人,很少考虑患者的感受,想治疗好他的病比什么都强,有时抱怨患者和家属不理解医生,但尽头十足的干工作,每天没白没黑的,医疗技术也是这时候成熟的。

这段时间参加四川的抗震救灾,去援疆,教学医院的打下的基础发挥的作用,这时候不但要自己能给人看病看好病,还有把知识和技术交给年轻的医生。

特别是在新疆的那段时间,那里的重症医学科是新成立的,医疗和护理都相当于从零带队,为当地的重症科室打下了基础,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医学不但是自己要有本事,要让周围的医护人员水平不断提高才能救治更多的病人。

如今做医生已经20多年了,加上前两年自己也得了一场大病,渐渐的感觉到医学对很多疾病都是无能为力的,但有一剂良药对是对什么都有作用的,就是医生的态度。

一个有温度的医生可能比药物作用还大,好的态度能让病人内心的焦虑和无助得以很好的缓解,所以现在越来能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问题了。

作为医生就应该把治病救人作为自己的责任,同时,人文的关怀要和医术水平结合。

在这次疫情中,越来越多的人看到医生的担当,都是建立在平时的不断学习和积累的基础上才能做到的。

所以,作为医生,真的要有终生学习和始终奉献的精神,不然很难成为一名好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