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痛苦的3个瞬间

文 / 太原心理
2020-12-23 09:16
一个心理咨询匠对生活的感悟,喜欢的可以关注我!

阿尔法是比昂精神分析一个重要理论,它的含义代表把不能忍受的情绪感受转化为可以情感接受或者可以承受的感觉。

希望这里我们彼此疗愈将生命不能忍受的痛转变为光,照亮我们的人性深处的黑暗,遇见我们真正的自己······

文/老K

在世界范围内,精神抑郁症患者有3.4亿,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7-8倍;每年1000多万有自杀倾向的人群中,45%-70%明显情绪抑郁。

那么抑郁症究竟为何如此痛苦?

目前我做心理咨询的第五个年头,见过和抑郁相关的来访者超过500个,有趣的是我过去也是一位严重的抑郁症患者。

从我自己的经验和参考我的来访者,我认为抑郁症5个问题会让他们难以承受。

欲望丧失

抑郁患者大概最痛苦的就是丧失了欲望,平常我们看见美食、美女、帅哥等都会有生理反应,但在抑郁症患者面前,这些甚至成为负担。

抑郁症有个临床特点就是“快感丧失”,快感缺失是抑郁症的核心临床表现之一,具体体现为:(1)奖赏刺激兴趣下降;(2)快乐体验能力下降。

记得我在最抑郁的时候,我的朋友常常约我吃饭,可每次我都逃避,因为吃美食的时候,别人都开心的要死,唯独我是一点反应都没有,他们越高兴享受,我就越痛苦。

根据神经科学来看,抑郁症除了是心理问题之外,也是生理问题,患者脑内的神经递质确实发生了失衡,尤其是5-羟色胺和多巴胺的水准。因为科学发现,5-羟色胺是前额叶腹内侧部分中和边缘系统情绪最重要的神经递质,而多巴胺更是让人产生快乐情绪的重要神经递质,这些物质缺少之后我们会渐渐变成一个“麻木的人”。

此外,抑郁易感理论认为,快感缺失不仅具备遗传基础,且受到社会压力影响。

就像,我抑郁之后生活变得更加有压力了,不论与人还是工作,所以快感的丧失更加严重,这反过来又会加重抑郁。

无力感

对于一个抑郁症患者来说,会有很多因素让他们觉得“很累”。

记得前段时间,我一篇文章有个抑郁症患者给我留言这样说:

“我真的一丝力气都没有了,连呼吸都觉得累。明明什么事情都没有做,却感觉到很累。尤其是早上,明明已经睡了一晚上,可是却感觉比睡觉的时候还累,有时还觉得好像晚上被人打了一顿一样,浑身疼。

关于抑郁症疲劳的问题,除了上面我介绍的生理脑神经递质问题之外,心理因素中的「反刍思考」也很重要。

根据心理学来看,反刍思维是指经历了负性事件后,个体对事件、自身消极情绪状态及其可能产生的原因和后果进行反复、被动的思考。

抑郁症患者尤其习惯反复思考,人的大脑24小时都会工作(哪怕睡觉的时候),当我们思考的时候大脑内的数百万个神经元会相互传递信息,并把大脑的指令传递到身体的各个部位。

当我们思考时,神经元传递信息肯定会消耗能量,根据研究来看,过度的思考,将令我们大脑消耗远远超出平时需要的能量,甚至能占到全身能量消耗的60%以上。

如果你观察会发现,一个人如果过度使用脑力工作同样会让一个人消瘦,所以抑郁症患者的疲劳感和他们过度思考有非常大的关系。

失控感

无论是抑郁症还是焦虑症和强迫症,它们都有个本质症状:失控感。

抑郁症:控制不住的难过伤心;

焦虑症:控制不住的担心害怕;

强迫症:控制不住的胡思乱想实施强迫行为。

而这些都是源于对于不确定感的恐惧,心理学家Freeston等人提出了“无法容忍不确定的程度”的概念,它被认为影响着“不确定”和“焦虑”之间的相互关系。

不确定性越大,我们的焦虑程度就越高。

而很多抑郁症患者处于症状时会更加失控,这也和他们少有经历抑郁有关。记得我自己在最抑郁的时候,整个人像被禁锢住了,完全没有动力去做事。每天躺在床上,不想睡觉,不想动,“好像机器人没有电了”。

无时无刻的抑郁发作与惊恐焦虑让我觉得自己身体都不是我的了。

抑郁症虽然痛苦,但是并非无解。有研究表明,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有交互作用,可以更好治疗抑郁症。

关于抑郁症的治疗中,「越早治疗,治疗效果越好,愈后和复发的风险更低。」

如果你出现持续显著的心情低、兴趣减退、精力体力下降。还会产生情感、认知和躯体症状。精神科医生对抑郁症的确诊条件是病人出现三条核心症状,持续时间达到两周,就需要考虑寻找专业人士解决了。

我是老K。

近期微信改变了推送规则,不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排序。

要想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好内容,

那么可以每次读完后点个【在看】。

这样你就不会错过馆君啦!

老k简介:本科,心理咨询师(国家二级、三级双证持有),神经症亲历者 ,佛学爱好者,公号“阿尔法心理研究所”创作者 ,头条认证心理领域创作者(青云计划科普类获奖者),长期坚持省三甲医院动力学个人体验分析110小时+ (目前仍在进行)

培训/学习经历:国家心理咨询师系统面授培训、曾奇峰精神分析60讲、武志红心理学课、熊逸佛学50讲、施琪嘉创伤疗愈系列课程、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副主任医师彭旭《走出抑郁,学会自我疗愈》系列课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