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说】各种“妄想”扰乱生活,“精分”病人如何破茧重生?

文 / 白衣天使方大头
2020-12-15 18:32

妄想是精神疾病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症状,细分下去有被害妄想、夸大妄想、关系妄想、钟情妄想以及嫉妒妄想等。存在妄想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常常给人的感觉是“想法又多又快”,就连患者本人也感到自己的想法一个接一个,且不受自己的控制,并且有些想法没有任何实际客观的理由或条件支持。但有些妄想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联系,但也可能是完全随机,毫无联系的。这些妄想会逐渐影响到患者的生活,甚至引导他们做出危险的事情。

临床上,部分患者在早期可通过药物有效控制妄想症状,但大多数患者会随着病程的进展逐渐失去疗效,一些反复发作、病程较长难以控制的患者,就会转为药物难治性精神疾病患者,发展到这时,也是让家属最为头疼的时候。家属尝尽各种办法,疗效都差强人意,不妨可以尝试外科微创手术治疗。

外科手术让妄想患者重新恢复正常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医疗技术方面也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医学影像技术被运用到医疗的层面。在这样的发展下,精神病外科手术运用先进的DTI技术,与MRI、CT等影像技术结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药物治疗的瓶颈。

和药物治疗不同的是,精神病外科手术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第五代脑立体定向手术,采用的是微创神经调控术,是以微创的方式,仅需在头部取1-3cm左右的小切口,在计算机辅助下对应神经核团进行靶向的神经调控。这样做可以直接阻断异常的神经信号传导,平衡患者脑内异常分泌的神经递质,使其病理性的神经环路恢复正常的功能,从而达到控制或消除异常精神症状的目的。

第五代脑立体定向手术有着理论支持,是基于情感环路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到目前为止已临床应用了将近100多年了,是一项非常成熟的技术。为了确保手术的安全性,神经核团定位技术也从最初的盲式手工靶点定位发展到如今的融合了DTI/MRI/CT图像的可视化、实时且个体化的精确数字定位,定位误差也缩小到如今的±1mm,不仅保证了手术的安全性,也减少了术后并发症。

任主任所率领的团队已经完成了6000余手术,收获了无数的锦旗,也得到了多数患者家属的感谢。也正是如此,任主任对脑立体定向微创手术用于精神疾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还制定了一系列成熟的管理与随访措施,严格对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评估。一般采用手术治疗的患者,需要病程在3年以上,经过药物、心理辅导、电刺激等传统内科治疗无效或反复发作,无法控制症状的情况下才能采取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