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永远不要当众表扬一个人,这样的行为杀伤力太大

文 / 第一心理
2020-12-14 12:38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当我们认为某个人的某些行为十分值得肯定时,往往会当面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表扬。同样,当我们自己的某些行为受到他人表扬时,我们的内心也会有一些触动。

所以在我们的传统观念看来,这种表扬应该是积极的:表扬可以让他人感受到快乐和喜悦,并且让彼此之间的关系更进一步,所以大多数人倾向于第一时间表达出自己的赞美之情。

但是心理学家却认为,永远不要当众对他人进行赞扬。

这种赞扬会给人压力

人们在生活当中难免会感觉到压力,源于生活当中各个方面的压力都会让一个人显得比较不适,这种情绪自然也会体现在生活当中,做事情会比较紧张。

同样,常常被我们忽视的一点就是,也许来自外界的赞扬也会给一个人带来一些压力。

众所周知,世间的人们,但凡不是经天纬地之才,往往都会处在相似的智商范围。所以彼此之间的智商差距其实并不是特别明显。

有些人为了让自己显得比较与众不同,会有意地克制自己的一些需求。

在看似比他人优异的同时,自己的感受肯定会受到比较大的压制,会积压一定的消极情绪。

之前有一个新闻,报道说在一所中学,几名学生一同尝试寻短见,经过抢救之后,还是有一位不幸离世了。这位离世的学生是班里成绩最好、处理事务能力最强的学生,可以说是这一届学生当中的“红人”。

每个人都认为他拥有强大的内心,对生活充满了热爱,他的离世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但是事后人们发现了他的日记,发现其实在他的内心当中,源于外界的压力是十分巨大的,以至于最终走上绝路。

无意间产生嫉妒情绪

埃拉尼和森古普塔是管理学领域的两位专家,他们曾经一起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

实验过程是这样的:让一些研究参与者去想象一个社会场景:在一家服装店当中,服务员在对试衣服的顾客发出夸赞。然后再询问他们对于这一社会场景的感受是什么。

大多数参与者的感受都是相对负面的,尽管有的人会表现得比较明显,有的人比较含蓄。

同样,实验组织者将这一环境进行更换,将服装店里的店员换成自己身边熟悉的家人、朋友、同事等等。这样一来,实验参与者的感受表现出了更加负面的表现。

简而言之就是与自己关系越近,则这种不适的感觉就越明显。这就是因为夸赞产生的副作用——嫉妒情绪。

这种情绪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其实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情绪。存在两种性质:良性的和恶性的。它的产生并非是毫无根源的,而是有一定背景和气氛的。

心理学角度认为,嫉妒情绪产生是因为个体在成长的过程当中,需要不断地维护自己的领地和影响,所以便催生出这种情绪。

那么也许有人会疑惑了,嫉妒明显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为什么还会存在所谓“良性”的呢?

其实很好理解,举个简单的例子,假如在一个群体当中,每个人都因为身边的人发展的比自己更好、干劲比自己更足而感觉到自己的不足,那么这种情况就会促使他们愈发的有力量,从而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

所以对于我们而言,有序的引导嫉妒情绪就是一门学问。

假如自己作为被人夸赞和表扬的一方,在受到表扬后应该想的更多的是怎样更好的去进步,而不是在这种夸赞本身当中迷失自己。

因为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人,要对自己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无论自己是做了什么事情,当下的状态依然是比较平凡的,不应因为一时的表扬就失去了自我,变得“飘飘然”。

作为一个管理者时,应该对于大家的内心想法有一些了解。在一些公开的场合,千万不要对某个人进行表扬,因为这会让其感到不适。

假如他的行为实在太过于出众,抑制不住内心的夸赞,那么其实可以进行一种私下的交流。假如这种夸赞只是存在于两个人之间的,那么这种负面影响就会显得比较低一些。

- The End -

作者 | 汤靡达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Developmental psych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