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情感障碍,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文 / 健康河南
2020-12-03 09:50

随着抑郁症患者越来越多的进入大众的视野,人们对抑郁症的了解越来越多,精神科类其他疾病也逐渐被人们知晓,双相情感障碍就是其中一个。

双相情感障碍又称躁郁症,是一种精神科常见的精神类疾病。双相情感障碍是指患者在整个自然病程中,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表现出与实际处境不相称的情绪的上下高低起伏,比如莫名地出现兴奋,思维敏捷,过一段时间又极度抑郁,什么都提不起兴趣。它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精神疾病,好发于青少年,在我国,1000人当中就有5~10人患此病。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双相情感障碍呢?

双相障碍的病因非常复杂,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中国双相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倾向认为,遗传与环境因素在其发病过程中均有重要作用。

遗传作用不可忽视

双相障碍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性,其遗传倾向较抑郁障碍更为突出,遗传度高达85%,但其遗传方式不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属多基因遗传。

群体遗传学研究表明,中、重度双相障碍在人群中的患病率为1%-2%,而双相障碍先证者(先证者是指在对某个遗传性状进行家系调查时,其家系中第一个被确诊的那个人)亲属患病的概率高出一般人群10-30倍,并且血缘关系越近发病风险越高,以及有早发遗传现象,即发病年龄逐代提早、疾病严重性逐代严重。

双生子调查发现,同卵双胞胎(两者的基因完全一样)双相障碍的同病率高达33%-90%,而异卵双胞胎(两者只有1/4的基因相同)双相障碍的同病率仅有5%-25%。

遗传在双相障碍发病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环境作用同样重要

环境因素在双相障碍发病中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因为即使携带有双相障碍的易感基因,他们一般情况下也基本处于“休眠”状态,只有当个体受到某种特定因素的刺激,使得原本处于“休眠状态”的双相障碍易感基因被激活,患者才可能表现出症状。

特定的环境因素包含生物学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生物学因素包括物理、化学及微生物等因素,这方面目前的研究较少,而社会心理因素方面研究较多,广东省科普专家甘照宇医师将社会心理因素总结为“有童年创伤”和“人生各阶段发展不顺利”。童年创伤包括:父母过分苛刻严厉,先天缺陷/不足,父母早年离异或亡故以及各种形式的虐待等;人生各阶段发展不顺利包括:婚恋受挫,经济受挫,事业发展不顺利等等。

总之,双相障碍的发病机制复杂,但它的发病离不开遗传和环境的作用。我们改变不了基因,但是可以改变身边的环境,改变我们处理事情的态度。如果患病了,就坦然接受,积极治疗,争取早日达到临床痊愈,同时,在整个治疗期间乃至以后的日子里,重视外界环境对自己的作用和影响,降低复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