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有这些征兆,得找心理专家诊断!关于焦虑,切不可忽视

文 / 吃吃更健康
2020-10-20 00:24

星球君今天为大家约请了国家认证心理咨询师、EAP运营师 刘志钢,为各位从专业的角度深入浅出聊聊关于焦虑那些事。

关于什么是焦虑情绪和焦虑症的区别,这只是临床诊断上疾病程度上的不同,是精神科医生给出的诊断,尤其是随着2013年DSM-5(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的出现。简言之,为了弄清焦虑情绪和焦虑症的区别,我们还是先来谈谈焦虑的定义。

焦虑(anxiety)是一种情绪状态,它与恐惧一样都具有动机性后果。焦虑和恐惧这两个名词,都来自日常生活语言和文学语言。因此许多心理学家认为他们至今还缺乏科学的准确性。一般说,在心理学家中,通常把有明确对象的不安、担心和忧虑,称为恐惧,而没有明确对象的恐惧,就是焦虑,因此焦虑是根本找不到任何对象的恐惧。由此可见,焦虑这种情绪状态是恐惧的一种特定类别。

焦虑,虽然缺乏对象,但仍有动机性后果。从广义的社会意义来看,焦虑的动机效应也是甚为明显的,焦虑状态与恐惧同样都是不快的感觉,同时也会产生从紧张中解脱出来的意图和行为。在文明社会中,人们的一举一动、所作所为都要与社会的要求相符合(或大致符合),只有这样人才能心安理得,并感到有所保证。因此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安心与保证的对立面就是焦虑状态。

法律的要求和社会道德的规范,都使人们按照社会标准行事。满足社会的标准、符合社会的要求就能解脱焦虑,因此焦虑使人们的行为遵守社会准则,按照这种观点反社会的行为则是无焦虑的人所为的。

笔者曾经试图探讨过,当一个婴儿刚出生后,尤其在1——2岁有自我意识后,(没有相关的经验时)当幼儿需要走过一片黑黑的街道时,是焦虑状态先出现还是恐惧状态先出现呢,其实区别焦虑和恐惧谁先出现并不重要,重要是让我们学会区分什么是恐惧、什么是焦虑。

当成人告诉幼儿这条黑黑的街道会有狗或者猫蹿出来,吓我们一跳时,幼儿可能会产生怕猫(或者狗)的恐惧体验,那么焦虑的经验也可能随之而来(不知道猫或狗会不会蹿出来)。当然这些实验需要固定许多条件,并只是一个设想,并没有进行临床试验(需要符合伦理标准),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上面这个例子,更好的说明了什么是焦虑(尤其和恐惧相区分),一言以蔽之,怕猫(或者狗)就是恐惧(不恐惧则是另外一种状态。),担心猫(或者狗)蹿不出来就是焦虑。

焦虑,在神经症及精神病中都可出现,正常人也有焦虑的体验。焦虑问题是变态心理学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重要的基础问题之一。几乎所有的心理问题都包含焦虑。焦虑与恐惧的区别在于有无对象,这在上面的例子中已经提到。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什么是正常的焦虑和异常的焦虑。它们的区别在于:

1. 体验的持续时间长短及程度的深浅,正常焦虑持续时间较短,程度较浅。

2. 教育产生及消失的条件,正常焦虑的原因,治疗者的分析和解释可以弄得比较清楚,异常焦虑得找不到真实的原因。(或者说焦虑的当事人的心理冲突处在变形期)

3. 正常焦虑可以被某些活动所代替,某些活动也能减轻异常焦虑,但消减后又复现,来去突然。正常焦虑在得到安慰及鼓励,原谅及宽恕后就心情平静了。异常焦虑,也有安慰和鼓励的需要,但由此并不能消除异常焦虑。

我们通过上面3点,可以看出某些差别,但上述这些通过特征的区分,实际上是不甚严格的。

按上面的区分描述,焦虑情绪属于正常的焦虑,异常的焦虑属于焦虑症,但是按照人本主义的观点,“正常”“异常”的字眼,似乎有贬义的味道,谁又能说自己考试焦虑紧张过了度是焦虑症呢?

焦虑有两大类别,特质焦虑及(trait anxiety)及状态焦虑。

焦虑表现在人格中的一般概况就是特质焦虑。(例如A型人格),焦虑在人们所处特定情境所产生的专门的反应状态就称为状态焦虑。

焦虑还有其他分型,比如上面说的状态焦虑也可以称为情境性焦虑、(临时面临某个焦虑或紧张的情境,比如、高考、公务员考试等,不考试,这些焦虑和紧张可能就不会产生了!)

一提到“焦虑”(anxiety)了解不多的人第一反应往往是,焦虑和一般着急有什么区别。这个问题问的非常到位,正是“现象谱”要回答的问题。

如果按焦虑轻重画成一个连续谱,一端是严重的症状性焦虑,另一端是无焦虑状态,普通人的着急位于中间。

作为一个精神症状,焦虑是痛苦的,也显著妨碍心理或社会功能,焦虑症状主要有主观体验和客观表现两方面。

1. 焦虑心情:典型的焦虑症状,患者体验到的是没有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的恐惧,病人整天惶恐不安、提心吊胆,总感到似乎大难就要临头或危险迫在眉睫,但病人也知道,实际上并不存在真正的危险或威胁,却不知道为什么如此不安。

2. 客观表现:分两种,其一是运动性不安。例如:病人闭眼向前平伸双臂,可见手指对称性轻微震颤,肌肉紧张使病人感到头紧头胀,后颈部发僵不适甚至疼痛,四肢腰背酸疼也常见,严重者坐立不安,不时有小动作。如搔首搓手等。甚至来回走动,一刻也不能静坐。另一种客观表现是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尤其是交感功能亢进的各种症状,如口干、颜面一阵阵发红发白、出汗、心悸、呼吸急促、窒息感、胸部发闷、食欲不振、便秘或腹泻、腹胀、尿频尿急、易昏倒等。

与一般的着急相比,焦虑症不仅症状严重而持久,而且它的性质特殊。这就是他脱离了引起“着急”的生活事件,不仅程度上远远超出一般的焦急反应(担心——过分担心——恐惧)。而且“引起”焦虑的事件微不足道,甚至捕风捉影(蹭破皮、甚至没有破,只是表皮发红,也担心破伤风、担心送命。)这时,与其说某个不值得的小事引起焦虑,不如说焦虑情绪在寻找一个理由牵强的出口。极端情况下,焦虑在病人的观念上,不与任何确定的生活事件或处境相联系,因此称之为自由浮动性焦虑(free-floating anxiety)或无名焦虑。

焦虑障碍,除了上面描述的慢性焦虑的特征性表现外,还有以急性焦虑发作为主要特征的惊恐障碍。(详情请参考相关诊断标准)

疑病症患者的焦虑集中于自己的身体和疾病,而焦虑症者的焦虑是弥散的,但两者的混合状态并不少见,即 既有疑病性焦虑,也有无名焦虑。

还有一种特殊的焦虑表现,针对曾经的创伤性体验(如遭遇火灾、地震等),可怕的创伤性体验,反复的闯入,伴有明显的焦虑和回避,可以看作一种创伤后延迟的焦虑反应(创伤后应激障碍)

焦虑病人的内心体验是各式各样的,预期性(anticipatory)焦虑体验;广泛性(generalized)焦虑体验,即在多种处境下或事无论大小都感到焦虑;自由浮动(free-floating)或无名焦虑;焦虑具有压倒一切的(overwhelming)性质,以致病人除焦虑外,几乎什么思想都没有,什么也听不进去,什么也看不进去,甚至连电视看了一阵子也不知所云;急性加剧的形式叫惊恐发作;慢性持续的和较轻的形式体现为烦躁,经常着急也不知为了什么,容易发怒等。

现在给大家介绍两个案例,一个是心理咨询门诊案例,另一个是心理热线电话咨询,有助于说明焦虑的诊断、区分什么焦虑和其他心理问题诊断的目的。

第一个案例来自心理咨询门诊,一位23岁的女性被北京某大医院的心理门诊诊断为强迫症,最后通过询问为医源性问题,当事人并没有强迫性相关的问题,通过面对面交谈,笔者并没有发现当事人有特别明显的强迫症的症状,反而通过号脉,发现当事人心跳90+,手脚冰凉,又发现当事人说话嘴唇哆嗦,说话紧张,最后判断当事人不是单单是强迫症的问题,而是以焦虑症为主的心理问题,最后通过医院的例行身体检查,没有发现躯体问题,遂服用医院开具的抗焦虑药而症状自行缓解。这个案例充分说明了重视焦虑的作用。

第二个案例来自心理热线电话咨询,来电者是一位刚退休的女性,年龄大约在50多岁的样子,咨询主诉问题是情感问题,来电者刚刚退休在家,本来就有退休综合症的相关症状,心情十分抑郁,老公在自己退休的当年就因为患癌症去世了。使得自己变得更加消沉。遂去医院看病,被医院诊断为抑郁症,但是来电者对医院的诊断表示怀疑,就找了个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开具了中药进行治疗,但是还是不放心,遂打电话到心理热线,笔者通过交谈,发现来电者说话语速偏快,声音颤抖,通过了解过往经历,得知来电者童年经历悲惨,有很大的创伤,造成现在的情况,遂告知来电者应该服用抗焦虑的药,而停用抗抑郁药,原因是什么呢,我们通过查找DSM-4等相关的诊断手册会发现,当事人重要亲人的丧失,不能归类在抑郁症的诊断标准里。原因很简单,哪个正常人亲人离世而不痛苦和抑郁呢!来电者抑郁成分可能来自于退休后人际关系的丧失带来的情绪体验,但不能因为亲人离世而判断为抑郁症。(精神疾病当事人因亲人离世而感到快乐,临床上称情感倒错,不在讨论范围内)。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应该看到重视焦虑的意义,也应该看到区分焦虑和抑郁的意义,还是那句话,临床上焦虑的比抑郁的要多,当然焦虑和抑郁的共病(焦虑和抑郁和其他疾病一同出现)的也非常多,但是如果随便把抑郁诊断为焦虑,恐怕就要耽误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