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大师艾瑞克森:这样做也可以有效解决抑郁症、焦虑症难题
最近看李宏夫老师新书《情绪自救》,看到第五章中“什么才是标准”,让我对一代催眠大师Milton H•Erickson(米尔顿.艾瑞克森)的治疗理念有了更深的领悟。
在传统心理治疗领域,人们关心的是如何把心理问题消除。由此产生了许多技术,这也似乎成了一个“标准”!
而艾瑞克森却跳出了这个标准,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模式,那就是把着眼点放在如何让患者过好生活,而不是在跟问题或症状较劲上。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存在某些问题或病痛。对于艾瑞克森来说,他自己就是一个小儿麻痹症的患者。但是这并不妨碍他热爱生活。正是因为艾瑞克森本人的经历是一直和病痛相处的,所以让他领悟到,原来即便如此,他也可以好好生活。
同时,小儿麻痹症也让他养成了敏锐的观察能力,为他开创一个新的流派奠定基础!
艾瑞克森认为,人并不需要和大家一样,只要能够好好生活就好。
在这个世界,并不是只有参天大树才有资格活着,灌木树木、爬虫蟋蟀不也是很自在吗?
在《情绪自救》书中看过这样一个故事:当一匹马总是和你对着干的时候,你并不需要叫几个人来跟这匹马较劲。只要往反方向拉就可以了。这样,即便是一个小孩都能控制马前进的方向。
换句话说,你并不需要改变马的“问题”,让它驯服。只要换个策略,也可以达到你所想要的效果。
这正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而他也在治疗过程中也充分运用了这一个理念。
比如,他面对一个因为外形自卑想要自杀的女孩,他并没有劝那个女孩要好好活着。相反,他认同那个女孩的想法,然后告诉她,既然都要死了,那那些钱也没必要留着了,何不好好去“挥霍”一把,把自己以前想干又不敢的事情都去干了。
就这样,那女孩拿着钱去“挥霍”了,把自己打扮很时髦,以前不敢怼别人,现在也敢怼了。还拿起了自己放弃多年的爱好。结果,那个女孩变得越来越有魅力,自己喜欢的人还主动约她。
她后来结婚生子。至于自杀的事情早就忘了。
比如,一位老太太没有什么亲人,自己不善于交际,整个人就自己待在屋里,死气沉沉,非常孤独。艾瑞克森过去后,并不试图改变这个局面,只是发现这位太太喜欢养紫罗兰。于是跟这位老太太说,我特别喜欢你养的花。你这么会养花,而且养的这么好,你何不送些给你的街坊邻居呢,一个人欣赏多单调啊!
于是,老太太接受艾瑞克森的提议,开始给街坊邻居送花。自然,街坊邻居也开始回馈礼物给老太太。再后来,街坊邻居给了老太太一个美誉——“紫罗兰皇后”。而老太太的生活也完全改变了。不是忙于养花,就是忙于教别人养花,整个人忙的不亦乐乎!屋子里面很是热闹。
至于孤独什么的,不存在的!
再比如,一位精神病人,总是觉得外面不安全,于是想办法把自己封闭起来。很多医生对此都没办法。艾瑞克森过去后,发现那位病人在病房里钉木板,想把门窗都封起来。
艾瑞克森什么都没说,只是拿起木板帮他一起钉。这个病人估计开始时可能有点懵,心里想,这个人竟然明白我!
等窗户钉好之后,艾瑞克森说,我觉得地板有缝,应该把地板也疯起来。于是就把地板也全钉上了。慢慢地,艾瑞克森帮助他把房间的窗户地板封好之后,提议他为何不把医院走廊及其他病房也用木板封住呢。
就这样,那位精神病人的活动范围由自己的房间扩展到走廊,再到别的病房。他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接触的人也越来越多。‘
他也就走出了自己的局限,病情也逐渐好转了。
还有很多艾瑞克森的神奇案例。
这就是艾瑞克森厉害的地方。他根本不去消除问题,他只关心在现有的条件下,你如何能过好生活。正是因为他的这个理念,所以在他的治疗的过程中,人们不知不觉就发生改变了。
这也给了我一个启示:
很多抑郁焦虑的朋友受情绪困扰的时候也是总想把那些情绪消灭掉。可结果却让往往让自己变得更加狼狈。
这个时候何不放弃我们约定俗成的标准,学学艾瑞克森的治疗之道呢?
情绪就是情绪,不再试图去消除这些情绪。即便是这些情绪依旧存在,你也可以过好自己的生活!